古乡厚土——陇县乡村扶贫纪实
作者简介
乔晓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教学,从事油画、现代水墨、现代剪纸多媒材艺术创作及教学。2002年5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国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持中国民间剪纸教科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教育传承项目,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并获奖。2006年获“民间守望者”提名奖、同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6月15日,当选中国民协第九届副主席。
内容简介
陇县自古草场广阔,牧草茂盛,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也是皇家牧场和商埠重镇。比如,陇县的奶山羊养殖就是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也成为陇县增产增收、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项目组在调查过程中,也对所走访村庄的产业发展进行了采访。总体来看,既有核桃、烤烟、苹果这类“老三篇”产业,也有羊乳、中蜂、食用菌这种“新三篇”产业15。除此之外,种植业还包括小麦、玉米、荞麦、高粱、菜籽、黄豆、花椒、油菜、药材、草莓、大蒜、紫花苜蓿等农作物的种植,养殖业则包括鸡、牛、猪、驴等畜禽的饲养。 陇县围绕“精准扶贫”,先后探索培育出了“菜单式扶贫”“借袋还菇”“三评两榜一奖惩”和生态雅村强基工程等典型案例。通过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考核“评菜”的“菜单式”扶贫工作模式,实施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三类“菜单”项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以突破产业基础不牢、致富门路不多、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实现“村村有脱贫项目,户户有增收产业”16。“菜单式”扶贫工作模式就是将县上能发展的大产业做成“菜单”,把陇县几大产业 细化为37 个子项目,让群众来选,政府来扶持。精准扶贫,最大程度实现了精准化帮扶;菜单扶贫,则是把群众有效组织在核心产业上。 对此,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对陇县实施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总结。第一,陇县较为突出的脱贫攻坚工作就是做实产业、就业,让贫困户在产业中发展。经过几年努力,奶山羊养殖业不断发展,陇县已经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奶山羊产业第一县;香菇产业不断壮大,陇县已经成为西部香菇种植第一县,产品远销韩国、日本;苹果则走向全国,乃至出口到东南亚。同时,在就业方面,最大限度地让贫困户得到针对特长、诉求和市场需要的培训,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同时还通过政策宣传,鼓励一批在外打工的农民返乡办产业,如大学生回来办羊场、鸡场等,不但带回了外边积极先进的理念,在家乡发展起来的产业也带动了贫困群众。第二,项目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住房、饮水、卫生、教育等各方面的改善,让群众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实惠,从而更有利于将政策落实到群众当中去。第三,干部队伍建设。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干部工作在田间地头,把党的政策对接到每家每户,和群众打成一片,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实际生产困难,让群众感受到干部作风的转变。2016 年县委、县政府动用50% 的资源培养脱贫干部,鼓励更多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让干部在群众中提高威信,让群众感受到干部的务实作风。陇县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巩固、推动农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让农村有更好的发展。 21世纪是中国农耕文明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转型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农民人口在这个新的100年中会逐渐减少,村庄也将不断蜕变为常见于城市和城镇的生活社区。书稿就是以陇县为驻点,自2018年8月起,陇县驻点调研创作项目组一行5人6次到陇县做调研与回访调查,走访了20多个村庄,深度采访了20多个乡村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干部,也采访了陇县县委书记,并一同走访调研了乡村扶贫工作中的典型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