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转向

学校的转向
作者: 汪正贵|责编:吴法源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5.60
折扣购买: 学校的转向
ISBN: 9787300317670

作者简介

汪正贵 安徽宣城人,教育博士,青岛中学校长,教育部首批中小学校长国培专家。

内容简介

后 记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有人说,我 们所处的时代是 VUCA(VUCA 是 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 的缩写,这四个英语单词的意思 分别是易变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模糊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是事情变化非常快,我们不知道 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一些事会影响另外一些事,但是影响的方式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在这样的时代,只有不确定性是确定的,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唯一能确定的是不确定性,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教育从何处出发?教育将去向何方?学校教育如何转向?
在我看来,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教育的本质都不会改变,那就是培养人。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们担心未来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其实,我们 并不需要担心未来机器人是否会变得越来越像人,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是人是否会越来越像机器。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必须培养人之为人的那些确定的品格。这是教育永恒的目标。
我们是做教育而不仅是办一所学校。若我们只是想着办一所学校,往往不免为不断变化的世俗力量所裹挟,难免焦虑和急功近利;若我们是真正做教育,我们就可能沉下心来,以不变应万变,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着眼长远,顺应变化,聚力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教育是需要长期主义的事业,任何功利性的行为都行将不远。教育必须以长期主义的精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以确定的品格来应对不确定的时代和未来。
未来已来,学校教育要回归育人的本质,指向人的成长。学校要从管理走向治理,从权力思维走向权利思维,从评价走向诊断,从教学走向学习,从类别化走向个别化,从差距走向差异,从规模化走向有机性,从分流淘汰走向全纳教育……
这本书是我对上述问题的一些思考。“学校的转向”这个书名容易让读者觉得这是一本关于学校管理的书,其实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虽然书中有若干篇文章谈的是学校管理,但那也是我从教育的视 角出发对学校管理进行的思考。
非常感谢我的学生黄景泽同学为本书创作插画,她是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学校七年级的学生。她的插画为本书增添了很多意趣。
谨将本书献给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中小学教师。

汪正贵

将个别化进行到底

现代学校转型,应从类别化走向个别化。只有关注每一个 个体的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发展到今天,学校转型应该致力于从类别化走向个别化,从关 注“每一类”学生,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这是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关注个体成长的重要体现。
《青岛中学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教育原则:“我们深信只有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才是真正地面向全体。个别化是我们坚持的教育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的教育追求。但是,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只有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关注群体,较少关注个体;较多关注每一类学生,较少关注每一个学生。比如,我们习惯于称学生为“大家”或者“你们”,这隐喻着学生永远是“大家”中的某一个人,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其实,从来就没有“大家”这个人,只有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且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有自己的主体性价值。当我们将学生视为群体中的一员时,个体就被抽象为集体的一分子,个体就消失在了集体之中。这是学生自我身份的丧失,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丧失。
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每一片叶子都不同,每一棵树都不一样,人亦如此。但是我们往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我们强调面向全体,这并没有错,但是只有我们真正面向每一个个体,我们才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
在青岛中学,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我们从课程到教学,从教育到管理,尽可能遵循个别化原则,从关注每一类学生,转变为关注每一个、这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我们将个别化进行到底。
在课程上,我们注重课程的选择性,选择性是个别化的重要体现。目前我们已开设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共 177 种,为学生提供具有多样选择的丰富课程体系,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以课程育人,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教学上,我们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并最大限度地实行课内分层,以技术助力个别化学习,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化援助。在教学中我们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实行弹性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申请学科免修,或者申请修习高年级的课程。我们努力通过弹性课程,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育上,我们为每一位学生成立学生成长责任中心,帮助学生健 康成长。每位学生的成长责任中心分别由导师、学科教师、教育顾问、咨询师、教育干事、生活教师等组成,这些老师各负其责,全员育人,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服务。
在管理上,从六年级开始,学校实行全面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学校的最小管理单位是班级,青岛中学的最小管理单位是每一位学生。能用个别化方式解决的,不用统一的方法处理。即便是开家长会,也尽可能开成一对一的家校沟通会。
学校教育从关照学生群体转向关照每一个学生个体,是特别有意义的教育转向。这是基于以下逻辑:首先,从教育起点看,每一位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其次,从教育过程看,教育教学的方式应该充分关照和尊重学生的不同成长节奏和差异,并将差异作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最后,从教育目的看,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涵养他们的 主体性和个性,将学生培养成不一样的个体,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位学生都是不一样的独特的生命存在,有着自己的主体性价值。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每位学生成为他自己,成为具有独特性和主体性的人。个体虽然渺小,却弥足珍贵。正是每一个渺小的个体,组成了群体和社会。青岛中学 2022 届的李嫣然同学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这个世界上,个体组成群体,但大部分时候个体的存在价值被忽视了。只有当我们从群体中分离出个体,并诚心诚意地对他们进行感怀时,内心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个体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才能真正感受到,其实生命与生命之间,命运与命运之间,很近很近。
当然,我们主张个别化教育,并不是要回到个体学习的时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着眼于学生的独特性和主体性,避免个体悄 然消失于群体之中,避免在集体的名义下漠视主体性的存在。我们主张个别化的教育原则,并不是摒弃社会性和共同体,不是摒弃集体教育的功能,也不是摒弃关系的价值和意义。人是生活在集体之中,存在于关 系之中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协调发展正是教育的完整目的。因此,我们主张的个别化,是在统一中注重多元性,在共同体中培养主体性,在社会性中涵养个性。面向个体正是为了更好地面向全体,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