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海峡文艺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10
折扣购买: 左海风流(闽都文化精选本人物卷)/闽都文化丛书
ISBN: 9787555019688
董奉与杏林 “杏林”是传统中医的代名词,充满了诗情画意,国 人对它并不陌生。但真正知道杏林的来历,并且知道出典 与福州的长乐有关的人其实并不多。 杏林的始祖是董奉。他是1800多年前的汉末三国时代 的名医,出生在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就是现在福 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青山村。村后有一座大山,山上还有“ 汉董奉炼丹处”的古迹,后人为纪念董奉,称之为董奉山 。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林鸿曾作《董奉山》一诗: “吾尝慕康乐,爱人名山游。名山不易得,何必谈瀛洲。 董峰高峨峨,仙子居上头。白鹤去不返,黄茅翳丹邱。下 接渤澥流,上接白云浮。阴壁耀海日,寒枝挂猕猴。幽寻 岂不远,逸兴随去留。仙人未可期,空山春复秋。”此山 现在已辟为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麓建起了董奉草堂、 南雅堂、百草园等纪念性建筑群。 董奉,字君异,号拔墘,与南阳的张机(张仲景)、 谯郡的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在官修的《后汉 书》《三国志》中均有华佗传,张仲景著有《伤寒论》等 经典中医名著传世,后人可以借其书以研究其人。只有董 奉,国史既无传,又无个人著作名世。后人主要是从晋朝 的炼丹术士、医学家葛洪的《神仙传·董奉》以及地方志 有限的零星记载中,寻觅他的踪迹。 董奉所处的时代是个群雄逐鹿的乱世。虽说“乱世出 英雄”,其实更多的却是苦难。董奉选择做一个医生,秉 持“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儒家济世理念。据记载,董 奉似乎精于养颜保健之术。葛洪《神仙传》记载,当时有 个“少年”在侯官县当县令,第一次见到董奉时,董奉年 已“四十余”岁。过了“五十余年”,董奉此时当近百龄 ,这个县令已经“皓首”——头发白了,董奉却“颜貌一 如往日”。葛洪说董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 十时人”。这种说法犹如“彭祖活八百岁”之类,恐怕只 能算是“小说家言”了。 根据《神仙传》,董奉到过交州,即现在的两广、越 南一带,后来居住在江西的庐山下。据今人陈琨等人的研 究,董奉是经闽南到交州又到庐山的,后来还到过浙江、 南京一带,所以在凤山、义安等地还留下他的遗迹。不容 置疑的是,董奉的医术着实异常精湛,《神仙传》记述有 董奉几个治病的案例,如“妙手活燮”,说“士燮为交州 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 内(纳)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 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 语”云云。士燮这病有点像脑梗死或脑溢血,中医用活血 化瘀之法,有时也能治好,相信这事是真的。这段记载, 裴松之后来为《三国志·士燮传》作注时亦予以采录,只 是文字略有差异。《神仙传》还说了一个“敷浴治疠”的 故事,说董奉“后还豫章,庐山下有一人中有疠疾垂死, 载以诣奉,叩头哀求之。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 盖之,使勿动”。病者只觉“有一物来舐身,痛不可忍, 无处不咂”,“良久物去,奉乃使往池中,以水浴之,痛 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这种换皮术颇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