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像文化史·建筑图像卷 上
作者简介
作者:周学鹰,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古建所副所长。 主编:韩丛耀,男,1956年10月生,江苏新沂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图像传播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代表性成果有:《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专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图像传播学》(专著,台湾威仕曼文化公司,2006年版)、《新闻摄影学》(教材)、《瞬间论——HCB的话里话外》(论文)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概述 中国的建筑是一种高度“有机”的结构。它完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孕育并发祥于遥远的史前时期;“发育”于汉代(约在公元开始的时候);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7—8世纪);臻于完美醇和 于宋代(11—12世纪);然后于明代初叶(15世纪)开始显出衰老羁直之象。虽然很难说它的生命力还能保恃多久。但至少在本书述及的30个世纪之中,这种结构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机能,而这正是从这种条理清楚的木构架的巧妙构造中产生出来的;其中每个部件的规格、形状和位置都取决于结构巧妙。 第一节 发展历程 一、初创(原始时期) 远古人类起源于四百万年前2。旧石器时代大约结束于距今1.2万年至1.0万年3。其分期,一般用两分法或三分法。三分法(早期、中期、晚期)与古人类的三个发展阶段(直立人或猿人、早期智人或古人、晚期智人或新人)相一致4。 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几乎遍布各地。原始人多利用天然洞穴作栖身之所,谓之“穴居”。古代文献可以佐证(表1-1-1)。有研究者提出,文献中的穴居不是指横穴,而是指竖穴(又称袋状穴);还有人认为“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5,即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序列是: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图1-1-1。笔者注:本著中图版除标注出处以外,余均为周学鹰、马晓研究室,自摄或自绘)。实际上,考古及人类学资料表明,远古人利用的天然穴居多为横穴,中外皆然。原因在于横穴不仅利于出入、抵御毒蛇猛兽,更避免日晒雨淋,特别是利于防水。 中国具有五千年传统建筑文化,这些传统建筑文化是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千百年来,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生活习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