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说发展史
作者简介
古继堂,河南省修武县小古庄人。1934年6月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著有《台湾新诗发民史》《台湾小说发展史》《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青年诗人论》《台湾爱情文学论》《评说三毛》《柏杨传》等。
内容简介
三 台湾小说的品种和发展趋势 小说家族是一个整体,但一个家族中又可分出不少族系。小说的族系怎样划分呢?有按篇幅长短或规模大小,分为大河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极短篇小说;有按题材,分为爱情婚姻小说、武侠小说、历史小说、神魔小说、战争小说、政治小说、商业小说、农业小说、科幻小说;有按表现方法,分为现实主义小说、现代派小说、新古典派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录影小说等;还有按语言文字的通俗程度和读者对象,分为严肃小说、大众小说、流行小说等等。上述各类小说,台湾小说家族中一应俱全。不同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台湾小说家族中产生了许多特殊现象。比如,在婚姻爱情小说中,又形成了不少各自独立的支系。即未婚妈妈小说、同性恋小说、妓女小说、通俗的言情小说、较严肃的爱情小说、非爱情小说的爱情描写等等。假如我们把台湾的各类小说作一点粗略的分析便可发现,台湾小说群体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与诗人群落大不相同。台湾的诗人群落基本上是以诗社和同名诗刊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个集体。台湾的小说家虽然也有不少围绕着出版社和刊物相聚集,例如《台湾文艺》同仁、《文季》同仁、《文学界》同仁、朱西甯的《三三集》、林海音的纯文学出版社、已停刊的白先勇的《现代文学》、平鑫涛和琼瑶夫妇的皇冠出版社、郭枫的新地出版社等,都吸引了一批作家,但这些刊物和出版社周围的作家们却是松散和自由的。他们只有利害得失的吸引,而没有组织的约束;他们相互只有信誉而无责任;他们常常变化而不稳定。小说家不像诗人对于诗社诗刊那样有较稳固的相属性,因而,小说家移位也不必像诗人移位那样需要“策反”,甚至引起强烈“地震”。台湾小说家群落表现的形式比较复杂,除了上述以刊物和出版社为中心聚集之外,还表现为家族群体,比如朱西甯文学家族群体、林海音文学家族群体;表现为流派群体的,比如“乡土派”作家群、“现代派”作家群;题材群体,比如通俗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职业群体,比如军中作家群、地方作家群、官方作家群、民间作家群等。在这些群体形式中,流派群体和题材群体比较适应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需要。这两个群体形式和台湾小说的题材开掘的深广程度,有直接关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批随国民党去台湾的小说家,如潘人木、姜贵、陈纪莹、彭歌、王蓝、司马中原、朱西甯、段彩华等,他们有的因失去官爵而悲痛,有的因失去庄园巨金而叹息,有的想争宠于当时而进身。于是便以“反共”为题材,形成一种八股文学。这批作家也因共同的题材结成群落。 六十年代初,以白先勇为代表的“现代派青年作家群”的崛起,是从文学题材上突破的。他们首先打破和否定了五十年代“反共”文学,采取散点辐射的形式,将创作题材大大扩开。白先勇将笔触探向对历史的反思,写出了《台北人》等坚实之作;欧阳子将目光刺入社会转型期青年男女那种畸形的心理深处,叩击出他们在西化潮流冲击下,心壁上的一声声回响。这批“现代派青年作家”的小说,并不都是积极的和优秀的,但却结束了五十年代台湾小说的僵死沉闷局面,改变了“反共”八股题材独霸文坛的情形,大大促进了台湾小说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的进程。 进入七十年代,一批台湾省籍的“乡土派”青年作家,如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王拓、杨青矗、季季、曾心仪、宋泽莱、洪醒夫等,在台湾文学开放的气氛下应时应运而起。他们也是从小说的题材上打开门户,把现代派题材的向外散点辐射,变成向内集中冲击。他们努力开拓乡土题材,把反映台湾最底层劳动者和中小知识分子的痛苦呻吟及其改变处境的渴望,把台湾西化和所谓资本主义文明给台湾人民带来的不幸与灾难,作为自己描写的目标,一下唤起了台湾社会的广泛共鸣,占据了台湾小说的主流地位。于是有人惊呼“毛泽东的工农兵文艺在台湾登陆了”,挑起了一场“乡土文学论战”。论战的结果与挑起论战者的愿望相反,不是乡土小说的消失,而是乡土小说的更大勃起和台湾文学向民族、乡土的全面回归。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台湾小说趋于多元化,一大批青年女作家的崛起和文学评论家的面世,把台湾女性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也为台湾小说开拓了新的视野。女作家们一再冲击和探索的是历来备受压迫与玩弄的台湾妇女的地位和出路。女作家李昂为了铲除妇女解放道路上的巨大障碍,竟让青年妇女林市举起屠刀猛地一砍,将大丈夫主义杀死;女作家朱秀娟用长篇小说《女强人》向世界宣告,妇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再不是玩物,再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再不走相夫教子碌碌一生的旧式妇女的老路,她们也再不遵循吃人的社会为妇女规定的以色相和性为钓饵,在人生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她们不仅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独立的人,而且能够战胜种种挫折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女企业家,成为商业社会里举足轻重的总经理。 从台湾小说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四个群体的四次崛起看,小说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有着直接关系。五十年代国民党刚刚退到台湾,失去天堂之痛正使他们在无可奈何中狂躁,“反共”八股小说便是在这种气候和土壤中产生的;六十年代台湾开始对外开放,大力吸收外资,发展加工出口业和旅游业,西方思潮涌进台湾,人口也流向西方。在这种思潮和人口的交叉对流中,台湾的现代派小说有了崛起的机缘。六十年代台湾的西化思潮,一方面形成了台湾开放型的自由气氛,伴以资本主义的掠夺和西方文化的侵袭;一方面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很多农业家庭失去了土地和劳力,从而严重亵渎了中华的文化传统。于是,以台湾籍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乡土派”作家群便以呼唤民族意识和乡土意识,以小人物代言人的身份崛起。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台湾社会分工的变化,男人主理工,做生意开工厂赚钱;女人则主文,管理家政经营社会慈善事业。于是,青年女作家、女评论家便得以大显身手。并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台湾出现了小说和录影、录音相结合的现象,预示着文学在新形势下将更多、更紧密地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的趋势。从观念上来看,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人际交流的进一步频繁,必将打破过去的小集团、地域、宗亲等封闭型的意识残余,并使其逐步淡化,乃至消失。文学和小说创作将走向更开阔、更自由、更五彩缤纷的境界。在这条道路上,台湾小说自然不会落伍。 1. 一部梳理介绍台湾小说发展概况,穿插论述重要的作家作品与小说流派的书 2. 从中华文学传统定位台湾小说,比较台湾小说与大陆小说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