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宰辅:张廷玉

大清宰辅:张廷玉
作者: 孙晟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大清宰辅:张廷玉
ISBN: 9787577206288

作者简介

孙晟:武汉大学历史系硕士,副教授,党史军史专家。长期深入钻研中外战史,涉猎广博,见解独特,更兼文笔流畅、代入自然、不拘一格、自成一体。已出版《再续大明200年:于谦》《持重有谋:徐达》等著作。

内容简介

"年轻的张若霭虽然让出了探花,却得到了皇帝和当时还是宝亲王的弘历的赏识,入直南书房,充任军机章京。乾隆帝继位后,直接把张若霭升任内阁学士,在自己和张廷玉身边伺候。 众所周知,乾隆帝喜欢玩赏各类古玩字画,张若霭精通此道,他与乾隆帝两人年龄相仿,又有共同爱好,自然关系很好。乾隆帝出巡时也喜欢把张若霭带在身边。可就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的一次出巡过程中,张若霭突然染病身亡。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经七十多岁的张廷玉悲伤不已。乾隆帝也痛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臣子、朋友,于是让张廷玉的次子张若澄入直南书房,继承哥哥的位子,同时方便他在朝中伺候张廷玉。 但此时张廷玉对朝廷已经不再有丝毫留恋,讷亲已成为领班军机大臣,自己又何必在这里当皇帝的眼中钉呢?他只想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多次上书乾隆帝请求退休。 在张廷玉多次乞休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君臣之辩,并以谕旨公之于众。当时张廷玉自称“年力衰迈,实难供职”,乾隆帝为此专门召张廷玉前来御前讨论此事。 两人一见面,乾隆帝就开门见山地问张廷玉:“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张廷玉的抬举,“从祀元臣”这个评价肯定了张廷玉的地位,也点出了张廷玉不能辞职的原因:皇家待你如此恩厚,你岂能倚老卖老,置政务于不顾,只想告老归乡呢?而且乾隆帝使出了撒手锏,也是张廷玉最在意的事情——配享太庙。这句话带着些威胁的意味,可以理解为如果张廷玉坚持要辞职的话,他就不是“从祀元臣”,还能不能配享太庙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张廷玉是修史的历史学家,很清楚历代掌故,血淋淋的前车之鉴让他对退隐之事十分坚定。他假装没有听懂乾隆帝的弦外之音,他此时就只是想退休回家,就回应乾隆帝:“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张廷玉的回答体现了他的文化内涵和说话艺术。张廷玉用了一个“七十悬车”的典故,这个词出自骆宾王的《对策文三道》,“四十强仕,七十悬车,著在格言,存诸甲令”,意思是人到了七十岁就要把乘坐的车子挂起来,不再使用,意味着回乡养老,不再出仕。 张廷玉此时已经七十多岁,于情于理,都可以回乡养老了。 但乾隆帝没有同意张廷玉的说法,他拿出了新的理由:“不然。《易》称见几而作,非所论於国家关休戚、视君臣为一体者。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这句话还是在抬举张廷玉,一边将他定位为和皇帝君臣一体的重臣,一边把他比喻成了中国士大夫的千古楷模诸葛亮。针对“七十悬车”的典故,乾隆帝也拿出了“八十杖朝”的典故,这个词出自《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意思是说那些披肝沥胆的大臣们八十岁依然可以拄杖出入朝廷,张廷玉身体尚可,怎能轻言退隐?《礼记》自然更有权威性,张廷玉的反驳无效。 但张廷玉没有轻易屈服,他顺着乾隆帝的话,就诸葛亮的话题接着说了下去:“亮受任军旅,臣幸得优游太平,未可同日而语。”张廷玉看似是在捧乾隆帝,说他是太平天子,实际上是在说乾隆帝用典不当。诸葛亮死时才五十四岁,张廷玉已经七十多岁了,不是不想继续效力,实在是自己已力不从心,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了。张廷玉还有个潜台词,就是自己并不是诸葛亮那样的权臣,只是个负责帮朝廷起草文书的宰相,并不是不能被人取代的。更何况此时朝中刘统勋、傅恒等人明明比自己更得宠,何必非要把他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放在中枢继续熬日子呢?" "1.读懂宰辅沉浮,知晓分寸进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2.奠基军机担重任,修史修身扶社稷。以智为基佐君王,以默为技保平安。 3.对事以敬,任事以勤,历事三朝,居官五十年,冠绝百僚,被雍正视为股肱之臣。 4.他生前受封勤宣伯,开清代文臣封公侯伯之先例;身后配享太庙,为清代大臣中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