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书系)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书系)
作者: 尹传红 主编;刘忠范 等著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3.80
折扣购买: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书系)
ISBN: 9787535495853

作者简介

尹传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普时报》原总编辑。曾被授子 “金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7年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荣誉称号。作品有《科学“福尔摩斯”》《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该死的粒子:理趣阅读司南》和“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等。

内容简介

科学阅读的人生启迪 尹传红 科学的世界绚丽多彩,科学的身影无处不在。 你正在翻阅的《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部文集,聚焦前沿纵览、太空探索、自然巡礼、生活解码四大科学议题,向你娓娓讲述科学世界中的点点滴滴,为你提供一些学校科学课以外的科学“营养”,期望你借此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欣赏科学,进而认识科学、掌握科学。 “科学上有些东西是深具魅力的,少许微不足道的事实就可以引出一大堆猜想。”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借其作品主人公讲出的一句话,让我思之再三很有感怀,因为我在少年时代就曾有幸感受过这样的魅力,并且延续了关联中的思考,得到了颇受其益的智慧启迪。 记得是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向数学老师发问:“为什么把平角定为180度,而不是100度或200度?”老师答复我说:“这是早就定下来的数学规则呀。”但这并不能令我满意。 后来,我从一本科普书上读到:古巴比伦人崇拜太阳,他们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在天空中划过一个半圆弧,而这个半圆弧的弧长正好相当于180个太阳(当然是视觉中的太阳)的累加,于是他们就把平角定为180度,整圆自然就是360度了。 原来如此!我又惊讶又兴奋,仿佛自己在科学上有了一个新发现,由此我便爱上了数学。 过后不久,我又在课外阅读中看到了发生在2200多年前的一个故事,更感欣喜和振奋。这故事说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有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名叫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5—前194年),他是一位数学家、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有一天,他在读书时留意到一个记述:在赛印南部前哨,靠近尼罗河的一条大瀑布的附近,如果选择在6月21日(夏至)的正午竖一根与地面垂直的木棍,那么,该木棍并不会有影子。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时间越向正午推移,庙宇廊柱投下的影子长度就越短,直到正午时分,影子完全消失。此时在深井的水中能够看到太阳的倒影,太阳正位于头顶上方。 这是一项很容易被其他人忽略的观测。木棍、阴影、井中的倒影、太阳的位置——这些简单的日常事物可能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作为科学家的埃拉托色尼显然不会放过对这些日常事物的观察,他问自己:为什么在同一时刻,位于赛印城的木棍没有阴影,而位于他身居的亚历山大城的木棍却会投下明显的阴影呢?他认为,唯一可能的答案就是,地球的表面是弯曲的。 后来,他根据亚历山大和赛印两地观测到的影子长度差异,推测出两地沿地球表面的角距离大约是7度。如果想象两根木棍可以延伸至地球中心,那么它们的交角为7度。7度差不多是整个圆周的五十分之一。而已知亚历山大和赛印两地相距约800千米,80050=40000,也就是说,地球的周长应该约为40000千米。 这已经非常接近正确的答案了。(今天我们知道地球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而埃拉托色尼用的工具只有木棍、眼睛、双脚、大脑和他所具备的科学思维。2200多年前他就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成为第一个精确测量出地球大小的人。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后人根据埃拉托色尼估测的地球大小重新绘制了世界地图,新地图表明亚洲离欧洲的距离比实际距离要近得多,这激励了意大利航海家和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向西航行的壮举。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创了到新世界探险和殖民的时代。它终结了东西半球的彼此隔绝,启动了人类全球化的最初进程,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小学语文4年级同步阅读 精选课本中的作家作品 激发想象和求知欲,培养科学兴趣和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