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2023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作者: 编者:中公教育辽宁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责编:夏丹
出版社: 世图出版公司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9.14
折扣购买: 2023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ISBN: 9787510044328

作者简介

中公教育辽宁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是中公教育旗下专门研究教师招聘考试研究与辅导的专门结构,多年来始终坚持“学员第一”的理念,汇聚了数十位兢兢业业的辅导与研究者,坚持紧扣考试自主研发。

内容简介

|考情简报| 部分介绍 教育学部分是考试的必考部分,也是重点考查内容。教育学理论知识本身难度不大,但教育学的知识范围较广,蕴含的考点众多,大量知识需要识记,对于考生的记忆能力要求很高。 第一章介绍了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其中,聚集了大量的教育人物,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从历年试题的考查情况可以看出这一章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重在识记人物观点。 第二章介绍了教育与人、与社会的基本规律,从历年试题的考查情况可以看出这一章不仅考查客观题,还会考查主观题,如简答、论述,因此不仅要记忆知识还要深入理解知识。 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是教育目的与制度,细数我国和西方教育目的与制度的不断变化,同时也会联系当下教育形势进行考查,考查形式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也会有少量主观题出现。 第五章是对教育主体的介绍,介绍了学生、教师、师生关系,重点集中在教师的相关知识。 第六章到第九章是对教育教学实践所涉及的理论的讲解,包括课程、教学、德育、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等相关内容,主观题、客观题都可能考查,其中,第七章、第八章命制主观题的可能性较大。 在大部分地区的考题中,教育学部分所占比例大约为50%。题目往往集中在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分析2018-2022近五年的试题情况,各章题目数量大概比例如下图所示。 备考重难点 1.理解不同时期教育的特征,正确匹配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教育著作。 2.教学、课程、教师与学生、德育、班级管理等内容多以理解运用类题目考查,需要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记忆。 3.重点理解记忆易混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知识结构|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最早解释“教”“育”的词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导出”或“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隐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使之从潜质变为现实。 ?典型例题?(2020·沈阳·单选)“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句话出自(??)之口,他是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人。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答案】B。 考点2?教育的定义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们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1.【常考题型】单选、多选、判断 2.【命题角度】考查最早使用、最早解释“教育”一词的人物、著作,以及广义、狭义、更狭义的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二者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考点1?教育者 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考点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 ?典型例题?(2020·本溪·单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答案】C。 考点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其中教育内容包含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经验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等。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之间亦存在着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学中的基本决定性矛盾。 1.【常考题型】单选、多选 2.【命题角度】直接考查教育基本要素的内容、各基本要素的地位。 3.【易错易混】教育目的、教育规律、教育过程、教育场所等不属于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形态 考点1?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教育形态可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其与生产、生活高度一体,没有独立的教育形态。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非制度化的教育。即便在当下,此种非制度化的教育依然存在教室、车间、办公室、家庭、旅游场所等广大社会网络之中。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特别是学校诞生以后,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学校教育系统建立了越来越多的制度保障体系,教职人员制度、学校教育制度、课程制度、教学制度等一系列教育制度的确立,使得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 考点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根据教育活动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教育形态可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形式,其特点如下。 ①职能的专门性(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最大不同);②组织的严密性;③作用的全面性;④内容的系统性;⑤手段的有效性;⑥形式的稳定性。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其特点如下。 (1)先导性和启蒙性。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长是第一批教育者,是启蒙教育的引路人。 (2)感染性。由于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情感的感染性就显得特别强烈。情感的感染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3)权威性。家长是子女生存和生活的依赖者,并为社会创造财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家长越是有权威,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越有可接受性,教育的效果就越具深刻性和持久性。 (4)针对性。父母能比较全面、细致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能比较容易地做到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5)终身性。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将持续人的一生。 (6)个别性。与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相比,子女在家庭里可能得到更多的个别教育。 3.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其特点如下。 (1)开放性。在社会教育中,受教育者没有年龄、时间、地域等局限,随时随地都可接受教育。 (2)群众性。社会教育可满足社会各年龄阶段、各职业系统人员的学习要求,教育对象日益普遍。 (3)多样性。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极大的多样性。 (4)补偿性。在学校学不到的一些知识,需要社会教育予以补充。 (5)融合性。社会教育同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娱乐活动,甚至同宗教活动密切结合。 4.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1)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专职教育机关,有着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有经验丰富、掌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专门教育工作者。同时,学校具有青少年学生集中、学习环境好、规章制度健全、育人周期长等明显的教育优势,并在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容易得到包括党政机关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协助。 (2)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支持、目标一致,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主要包括互访(家访和家长访校)、建立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最常采用且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举办家长学校和家长沙龙、组织家长委员会等。其中,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的非常重要的方式。经常、有效的家访有利于促进双方对学生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家访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明确家访目的,制订家访计划;②平等对待家长,注意交流方式;③客观说明情况,切忌一味告状;④注意跟踪反馈,切实巩固效果。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①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组织;②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 ?典型例题?(2019·铁岭·单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不包括(??)。 A.互访 B.家长反馈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答案】B。 1.【常考题型】单选、多选、判断 2.【命题角度】给出分类维度,要求考生选出对应的教育形态;直接考查“教育合力”的内容及家校合作的方式。 四、教育的属性★★★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任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的非常重要的方式。经常、有效的家访有利于促进双方对学生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家访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明确家访目的,制订家访计划;②平等对待家长,注意交流方式;③客观说明情况,切忌一味告状;④注意跟踪反馈,切实巩固效果。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①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组织;②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 ?典型例题?(2019·铁岭·单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不包括(??)。 A.互访 B.家长反馈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答案】B。 1.【常考题型】单选、多选、判断 2.【命题角度】给出分类维度,要求考生选出对应的教育形态;直接考查“教育合力”的内容及家校合作的方式。 四、教育的属性★★★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 《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由编者依据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的要求及历年真题编写而成,反映了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的情况。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针对性 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对应试者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本书编者以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的历年真题为依据,针对其考试要求,确定了本书内容。 (二)具有实用性 本书通过对历年考试真题的统计与分析,归类总结,最终确定了每一部分的核心考点。正文中配有典型例题、高分点睛、知识拓展版块,帮助考生熟悉真题,了解重难点,同时帮助理解并补充知识。 (三)具有美观性 本书采用双色印刷,使图书更加美观。同时,本书的重要知识点均用波浪线进行标记,帮助考生快速识别和掌握考试重难点内容。另外,本书部分难理解的知识点处,配有趣味盎然的插图,让考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