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大家精要
作者简介
何江海,1984年生,湖北武汉人。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内容简介
姚广孝少时习儒的经历,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 姚广孝晚年自跋画像诗中曾说:“幼读东鲁书,长习 西方教。抹过两重关,何者为悟道。”“东鲁书”指 以山东孔孟为主的儒家典籍,“西方教”则为来自天 竺的佛家学说,这显然说的是自己早年求学儒家,后 来才身入佛门。另一首《奉酬王右史蕴德》中,姚广 孝又说自己:“少时事孔学,长日游儒林……无成即 从佛,净业乃所任。”姚广孝自小结识的好友高启在 《答衍师见赠》中也说:“衍师本儒生,眉骨甚疏峭 。”明确点出其曾经的“儒生”身份,高启更在后文 中铺陈描述姚广孝学习时的情景。另一位好友王彝则 在《衍师文稿序》中说:“师,儒林之出也,而托迹 于浮屠之间。”这些记载,都明确指出姚广孝在出家 为僧之前就习儒学的经历。 晚年的姚广孝,曾应幼年受教先生之子孟熙邀请 ,作有《题孟氏世系图》一文,提到其小时候的学校 生活,自称“髻岁时”即童年七八岁时入学。同里的 同学有三十多人,可见其入读的不是人数较少的私学 ,而是较为正规的乡学或社学。在《诸上善人咏序》 中,姚广孝又提到:“衍不敏,早入教庠中。”所谓 “庠”,其本意是老人养老的地方,也是老人教育下 一代的地方,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所办的乡学,是中 国古代正规儒家教育机构之一。自西周以来,儒家学 校就有国学乡学之别,又有小学大学之分。至元代时 官学更为完备,在路、府、州、县四级均设置相应学 校,要求“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并规 定十五岁以下者入小学。此外还颁令各路,普及社学 :“诸县所属村庄,五十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 ,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使子弟入学。” 由于姚广孝少时聪颖伶俐,“不烦师谕,义理自 通”,很受授课老师的喜爱,故将其家世渊源告知姚 广孝。这位老师姓孟,号材翁,颇有来历,是北宋信 安郡王孟忠厚的六世裔孙。其先祖孟忠厚为孟子四十 七代孙,又是北宋哲宗孟皇后的侄子,家世显赫,于 靖康二年携孟太后诏令,册立赵构为帝,深受南宋高 宗信任,官至宰相、少师。孟忠厚的七个儿子亦都定 居江南,繁衍为著族。这位孟先生可能就出自定居吴 县的第六子孟雍或第七子孟载的其中一脉。 因为姚广孝十四岁就已出家,他接受儒学教育的 时间最多也就不过六七年,很难说能学习、专研儒家 典籍到何种程度。就一般情况来看,元代小学的授课 内容基本上是“四书”与“五经”并列。在有限的六 七年时间里,姚广孝大概只能得到些皮毛,对于其一 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通过这种较为正统的儒家 教育,姚广孝有了初步的儒学基础,早早展示出“性 早慧,通儒书”“读书,能诗文”的特质,对其后来 的成长发展必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个影响不仅仅是 学识上的,更表现在其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面。 姚广孝自述:“广孝尚幼,不愿习医,而白父曰 :‘某不乐于医,但欲读书为学,有成则仕于王朝, 显荣父母,不就则从佛,为方外之乐。’”由此可见 ,很可能在少时习儒期间,因成绩优异而深得老师器 重,并深受儒家建功立业思想的影响,姚广孝由此萌 发了“学而优则仕”,从而显荣父母、光耀门庭的梦 想。这一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可以说贯穿于姚广孝的 整个人生,即使他当了将近一辈子的和尚也从未改变 。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