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水晶球(童年目光里的战争岁月)
作者简介
汪应果,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松花江师专助教、南京第四中学教师、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开始发飙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有多部理论专著及长篇小说。现已退休。
内容简介
3.水晶球 我到南京的第一夜就睡在被妈叫做“炕”的那张 大木柜 子上,以后的几年它就一直是三哥、四哥和我的睡床 。被子 和褥子我不知道是从哪里弄来的,又硬又破,面子上 全是补 丁。南京的冬天可比上海冷多了,我跟四哥分头睡一 个被窝 筒,脚贴着对方的屁股互相取暖,睡到后半夜,我冷 得缩成了 一个团儿。但我还是睡得很沉很熟,直到被一个声音 给吵 醒了。 “咦——呀——”声音发自前院,像是我在上海 隔壁邻居 家那只关在笼子里的夜莺的鸣啭,响亮、圆润而优美 。 天好像还没有亮,房间里黑得很。 声音重复了好几次。 “这是谁在吊嗓子呢?”三哥也醒了,躺在被子 里问。 “好像是三姨太的声音。”睡在帘子那边小床上 的姐姐 回答。 夜莺宛宛转转开始唱起来了: “我心中正难忍一团火性,他弟兄却又来任意欺 人,我若 不撕破脸皮发个狠,要保我的清白就万不能……" 她唱的我完全不懂,只觉得她在生谁的气。 三哥说:“是京剧呢?” 姐姐肯定地说,“就是京剧,红楼二尤,尤三姐 的唱段。” 什么京剧?谁是尤三姐?我根本一句也听不懂。 三哥问姐姐,“你怎么那么熟悉?” “这有什么?原先在南京的时候,戚家戏班唱戏 ,我听得 多呢。” 这时睡在大床上的妈妈说话了,“掌若说得对。 她比洪 武大十三、四岁,战前的事情她记得清楚。”掌若是 我姐姐的 名字,大了之后我才知道是“掌若明珠”的意思,至 于姐姐说 的什么“戚家戏班”,妈妈说的什么“战前的事情” ,我听都没 听过。 “我怎么不知道?”三哥又追根寻底地问。 “那阵子你才多大?比现在洪武大不了多少。” 妈妈 回答。 “姆妈,”姐姐问,“戚家后来还有消息吗?” 妈妈叹口气,“都失散了……” 突然,从昨天到现在一直沉默不语的爸爸莫名其 妙地大 声说了两声,“该死!该死!”然后又是死一样的静默 。 我们都不知道爸爸说的是什么,到底谁“该死” ?谁也不 敢问,谁也不敢说话。 前院里的夜莺还在鸣啭,“那一日赖家盛宴开, 悬灯结彩 播歌台,柳湘莲家串一曲惹人爱,那失落的英雄别具 悲怀 ……” 这一段我就更不懂了,就只觉着很好听,像是在曲 扭拐 弯儿的小巷子里绕,每绕一段,就有一个新的景色在 前面。 窗外的天色渐渐亮了。 “姆妈,”我喊,“我要起床。我要撒尿。”我 其实心里是想 出去看三姨太唱戏。 妈妈赶紧起床,给我穿好衣服。我发现,衣服都 换成 “新”的了——在上海穿过的一件也没有,我被套上 了一件叫 “棉袍”的衣裳,这样子的衣服我在上海见都没有见 过。它的 扣子是一个个小布疙瘩,像伸着的小脑袋,让对面的 布圈套 套住它们的脖子,这才算扣上了。后来我听人家说, “纽扣”, 就是一“纽”一“扣”,指的就是这个。它们一溜儿 排在身体的 右侧,扣起来特别麻烦,尤其是右边腋下的那个扣儿 ,右手要 弯起来,很难够着,特别难扣,非得妈妈帮着才能扣 上。棉袍 是旧的,别人穿过的。是新是旧我从小就懂,它跟“ 炕”上的 褥子、被子一样,都是又冷又板,就像是小人书上画 的武士们 身上披的铠甲。更要命的是妈妈还要在外面再套上一 件罩 衫,说是可以干净点。这件罩衫布都洗得泛白了,中 间还有 个大补丁。妈妈又把那条围巾给我围在脖子上,再在 我头上 套上一顶破旧的毛线帽子,说,“外面天冷,别冻着 。”我当时 并没有想过这些行头是从哪儿来的?直到今天当我重 新回 忆起当年的这些生活细节时,我才估猜可能是大伯的 “赠 予”。 我看自己已经穿戴好了,便兴奋地想往前院子跑 。妈妈 又把我叫住了,说,“前院子是人家的,玩玩可以, 切不可进人 家的那道圆门。记住了吗?” 我点点头。 “还有,见到人,要喊人,记住了吗?” 我问,“我喊人家什么呀?” …… P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