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华经典藏书
作者简介
缪文远,1956年师从四川大学历史系徐中舒先生攻读先秦史专业研究生。在陇、蜀两地高校任教50余年,先后为历史专业、档案专业、民族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中国通史、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先秦史料学、中国古典目录学、战国史专题研究等课程。出版专著《战国策考辨》、《七国考订补》、《战国策新校注》、《话说纵横家》、《战国史系年辑证》、《战国制度通考》、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战国策》等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
内容简介
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秦兴师求鼎,就是想取代周室,成为天下的新主人。求鼎不是简单地索取几件器物,而是关系到周能否继续存在的大事。周君所患,正在于此。颜率向齐求救,因为齐是东方可以和秦抗衡的强国,所以陈臣思率领的齐兵一出,秦军随即退去。 颜率用献出九鼎作为交换条件,换取齐国出兵,秦兵既退,如何向齐国交代,这又成了新问题。对此,颜率巧设了两道难关:一是九鼎巨大,运输需要数万人,难于解决。二是运送的路线也解决不了。从梁运输吧,梁国君臣早就对九鼎垂涎三尺;从楚运输吧,楚国君臣也是魂牵梦绕,早有问鼎之心。齐王无奈,只好知难而退。颜率巧妙地把违约的责任推给对方,帮助周君化险为夷,躲过一场劫难。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注释】 ①九鼎:周王室的传国之宝。 ②颜率:周臣。 ③画计:商量。 ④大国:指齐。 ⑤危国:指周。时周受秦兵威胁,面临危亡。 ⑥实:实际利益。 ⑦陈臣思:齐威王的名将田忌。古代田、陈同音。 【译文】 秦国发兵逼近周境,欲索取周的九鼎。周君感到担忧,就告诉颜率。颜率说:“大王不要担心,我愿东到齐国,借兵援救。”颜率到齐,对齐王说:“秦国不讲道义,想发兵夺取周的九鼎。周的君臣寻思,与其给秦,还不如给贵国。保存濒危的国家,是美好的名声;得到九鼎,是很实在的利益,希望大王考虑一下。”齐王听罢非常高兴,发兵五万,命大将陈臣思率兵救周,秦兵于是撤回。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①。”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②,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③。”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④,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⑤,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⑥,漓然止于齐者⑦。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之⑧,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⑨,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注释】 ①梁:即魏。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 ②晖台:台名。沙海:地名,今河南开封西北。 ③寄径于楚:由周至齐,并不经过楚国,这是拟议的话。 ④叶庭:地在今湖北华容。 ⑤醯(xī):醋。甀(zhuì):瓮。 ⑥兔兴马逝:比喻轻快。 ⑦漓然:水渗流的样子。 ⑧(wǎn):牵引。 ⑨被具:运鼎士卒需要准备的器具。 <p>“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藏书”丛书。自2006年推出第一辑开始,累计销售上千万册,销售码洋突破1。6亿元,成为广大读者阅读学习国学经典名著的主要版本。<br/> 为适应时代、市场及广大读者的需求,经过认真调研,中华书局决定推出升级版,从原来的50种调整为60种,其中增补的新书都是堪称经典的名著,其中既有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名著,也有适合广大师生教学阅读的重要作品。相信书店、读者会更加喜欢升级版的“中华经典藏书”。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