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创造美好生活:新写作教育论纲
作者简介
朱永新 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成员。 出版有《写作创造美好生活》《我的阅读观》《朱永新谈读书》《阅读之美》《致教师》《未来学校》《教育的减法》等专著数十部。 主编有“新教育文库”“新教育晨诵”“给新孩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故事”等丛书。 版权输出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被译为31种语言。 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研究了“新阅读书目”之全民阅读基础书目、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中小学研究阅读书目等。 先后荣获“中国教育60年60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IBBY-iRead爱阅人物奖、全球最大教育奖项“一丹教育发展奖”等荣誉。 于1999年萌芽、2000年正式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先后汇聚了全国8600多所学校的50多万名教师、800多万名学生共同行动,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内容简介
第一章?阅读:概念、历史与现实 一、什么是“阅读”? 新西兰语言史学大家史蒂文·罗杰·费希尔在《阅读的历史》的前言中就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古往今来,不论长幼,谁都无法否认它的重要性。对于古埃及的官员来说,它是‘水上之舟’;对于四千年之后心怀志向的尼日利亚小学生来说,它是‘投射到幽暗深井里的一缕光’;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它永远是文明之声……此乃阅读。”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阅读的地位甚至与人的生存的地位是同等的,就像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他的《阅读史》扉页引用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一句名言一样:“阅读是为了活着。” 但究竟什么是“阅读”?这在过去似乎是一个相对容易界定的概念,如今却因为阅读信息来源、传媒的极速发展和空前多元化而显得有些内涵不清和边界模糊了。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阅读”的古老含义。 “阅”应该是一个比较晚出的字,目前甲骨文里没有这个字。篆文写作: 它的较早含义为“计数”。《说文解字》说:“阅,具数于门中也。”《广雅·释诂》:“阅,数也。”作为“阅读”之“阅”(观、看),应当是从它“经历、阅历”的含义引申而来。《史记·孝文本纪》说:“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这里的“阅”就是经历和阅历的意思。“阅”又因此有了“根据阅历所确定的功劳等第”的含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说:“古者人臣功有五品……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还因此有了“门外右边自序功状的柱子”的含义,古代望族将家庭功名尽数记载于大门外的柱子上,供人浏览、观看。功名记载于左边的柱子叫“阀”(“伐”),记载于右边的柱子叫“阅”。所以,《玉篇·门部》说:“阅,在左曰阀,在右曰阅。”“阀”“阅”二字连用,指的是贵宦人家。从此,“阅”就从经历、阅历慢慢引申为“阅读”“观览”的意思,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诗:“阅书百纸尽,落笔四座惊。”这里的“阅书”就是“看书”的意思了。 “读”字也是一个比较晚出的字,同样不见于目前的甲骨文。篆文写作: “读”的本义是“念书”。《说文解字》:“读,诵书也。”《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不过,“读”与“诵”的含义是有区别的,“诵”是大声朗读或背诵,“读”则是看着文章念或不出声的默读。后来“读”引申为阅读、看书或看文章。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今人是如何解释“阅读”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为: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 《辞海》未列“阅读”词条进行解释,它对“阅读”二字的分别解释是:“阅”即“看”;“读”则是“照文字念诵”“阅看、默读”。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阅读心理”条目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中国读书大辞典》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据此可以认为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 百度百科的解释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这些解释基本上是与文字和印刷品长期占据主流时代的阅读行为相契合的。阅读与文字书籍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即“读书”,指人们从文字作品中吸取和加工信息、获取人生经验的过程。尽管书籍中也包含图片,但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阅读文字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这时候的“阅读”,一般指的是对于文字、文本和文献的阅读。 随着电影、电视等视听传媒的出现,人们所能接触的信息符号渐渐丰富起来,对于阅读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在传播方式上,印刷媒介不再独领风骚,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的发展导致了图片、图像的大量生产和复制,文献本身也出现了数字化文献和印刷型文献的分别,电脑和网络成为“革命性的阅读手段”。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使人类的阅读面临一场颠覆性的大变局。“网络文本”实现了人类信息存取的巨量化、迅捷化、高效化,促进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极大改变和思想交流的自由度的空前扩展,人类的阅读模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狭义阅读概念,已不能完全涵盖它的现有境况。关于视听传媒的“阅读”——“读屏”与“听书”,以及它与传统纸质阅读——“读书”之间的关系,人们还在热议之中。但传统阅读正在遭遇新兴阅读的挑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我们仍然相信,这种情形并不会颠覆“读书”的地位,二者的共存与融合,必将更高效、更快捷和更精准地为人们提供全新的阅读文本,谱写人类阅读的新华章。 英国阅读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认为,阅读是一个寻求意义的过程,而“阅读的意义是在阅读主体同文本内容的互动中产生的,这种互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灵感或激发读者的情感。在整个历史上,读者的所有感受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于他们同阅读内容之间的互动”。在他看来,阅读主体与文本的互动,既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的意义。阅读的成效、阅读的价值都取决于互动的程度,取决于这个互动是否能够启发读者的思维与灵感,帮助他们获得新知、成长心智,也取决于这个互动是否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与情操,是否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灵魂。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著作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就在于不同时代的阅读主体在与它们相遇的时候,总会被击中、被感动,总会激发创造的灵感,或者产生批评性的思维。阅读的文本如果不能够产生上述效果,不能够赋予内容以真正的意义,那么,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之间就没有建立真正的联系,互动也就没有真正地发生。所以,如果阅读离开了意义的发现,只是变成了简单的阅读技术或者读写能力,阅读本身也会丧失其魅力。 由此看来,随着传播媒体的日新月异,随着人们对于阅读认识的深化,阅读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了,阅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基于此,我们认为,新阅读的概念应当是:以语言文字、图片音像等为载体的信息吸纳与加工,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思维、促进理性、陶冶情操、寻求意义、丰盈精神生命、实现自我完善的文化实践活动。 本书是朱永新教授率领领诸多专家学者、新教育实验的一线名师,潜心探索专业阅读近30年的研究成果,深入、全面地阐述了新教育实验关于阅读的理论和实践。 书中总结梳理了新教育实验中新阅读工作的独特路径、高效方法,介绍了阅读中优化空间、培塑主体、建设资源、丰富活动、完善评价等多个环节和侧面,对新教育十大行动的首要行动——“营造书香校园”的开展,对广大教师、父母、学生以及阅读教育研究者、一线阅读推广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