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风骨郑板桥

翰墨风骨郑板桥
作者: 荣宏君
出版社: 百花文艺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1.10
折扣购买: 翰墨风骨郑板桥
ISBN: 978753067736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巧立字据 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天,在扬州府兴化县(今江苏 省兴化市)县城东门外,有一个绿竹掩映的农家小院,在 这个院子里,只见三位成年男子正围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 孩,他们好像正在热烈地讨论着一件什么事情。原来是这 么一回事:兴化县乡下有一个叫李四的农民,他准备把自 己家的一台风车转卖给另外一个农民郑五。 说到兴化风车,在这里还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兴化的 自然、地理和物产。兴化在古代又称昭阳,在宋、元、明 、清四朝归扬州府管辖。兴化全境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 苏中平原。境内有九湖十八河,水网更是纵横交错,可以 说是一个典型的鱼米之乡。兴化农民冬种小麦、夏种水稻 。麦子和稻谷收割以后,都必须除去外壳和一些杂物,这 样农民才能真正做到颗粒归仓。兴化的先民们经过长久的 劳动实践,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了“风车”这样 一种类似分离器的农具。它的功能就与我们现在的鼓风机 相当。今天,风车在兴化农村也已经不多见了,但在农业 文明时期,它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更是农民的重要 帮手。由于兴化风车的制作工序复杂,费料多,工时长, 所以制造一台风车,要花费农民大量的财物,这风车自然 也就构成了农民家庭财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关 风车的转让也就成为兴化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买 卖双方都十分慎重,必须立下合同,就是要写下字据,以 免引起纠纷。 李四和郑五都是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农民,所以,他们 就找到了本县的秀才、教书先生郑立庵,希望这个识文断 字的秀才能帮忙写一张字据。郑立庵郑秀才为人宽厚,待 人热心,他一边询问买卖双方的姓名、家庭住址,一边检 查风车的质量,查看风车的零部件是否齐全,一边又不停 地敦促他的儿子——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帮着抻纸、研墨 。 只见小男孩双手抓着墨块,认真地研磨。眼看砚台里 的墨汁是越来越多,可是郑秀才却还没有要他停下来的意 思,又过了一会儿,这小孩就有些迷惑地抬头问郑秀才: “父亲,写一张字据,用得了这么多墨吗?” 郑秀才低头慈祥地看着儿子,很认真地给他解释:“ 傻孩子,这是在买卖风车,不是买卖烧饼,哪有那么简单 !这不但要写清楚买卖双方的姓名和住址,还要把风车的 老化程度和零部件是否齐全一一交代清楚,少说也要写五 六百字,这样将来才不会有什么纠纷。” “郑先生说得对,就该这样写。”农民李四和郑五也 在旁边附和着。 郑秀才给儿子解释完,就准备铺开纸写这个字据。这 个时候,小男孩略微思考了一下,胸有成竹地说道:“父 亲,依我看,这字据用不了那么多字,只要二十个字,就 够了。” 二十个字怎么写得完? 郑秀才和农民李四、郑五都用怀疑的目光盯着这个小 男孩。这小男孩看到大人们的脸上写满了不信任,他天生 倔强的脾气也上来-了。小男孩清了清嗓子,非常自信地说 道:“就二十个字,不信我就念给你们听:李四有风车, 卖给郑五家。竖起转三转,一件也不差。” 这里要解释一下,在兴化方言里“车”字和“差(cha )”字同韵,所以这四句话、二十个字的打油诗不仅合辙 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言简意赅地交代了买卖双方的 关系以及风车的质量。李四和郑五虽然都不认字,但是听 到这个简单明了的字据,都连连拍手叫好,连说就用这个 字据,一百年都不会出错。这两个朴实的农民,又不停口 地向郑秀才夸奖这个小男孩,夸赞他简直就是个神童,将 来一定能做大官。郑秀才看到年幼的儿子竟然如此机敏伶 俐,也认为孺子可教!嘴上虽然不说什么,但郑秀才的心 里十分高兴,他就让儿子按着自己的想法写下了这张契据 。 我在这里费了这么多笔墨,讲述一个小男孩巧立字据 的故事,究竟是为什么?这小男孩到底是谁?上文所说的 这个小男孩,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清朝著名的画家群体 “扬州八怪”的代表,是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和篆 刻家,也是乾隆朝名扬天下的一代廉吏。他就是本书的主 人公,扬州府兴化县的郑燮——郑板桥。 郑板桥是康熙朝的秀才,雍正朝的举人,乾隆元年 (1736)的进士。中进士后,还相继在山东的范县和潍县 做过十二年的县令,可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且政绩显 著。后来,他的事迹还被收入《清史稿》中。郑板桥从山 东潍县辞官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业。郑板桥之所以能 成为“扬州八怪”的领袖级艺术家,是因为他在诗、书、 画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郑板桥诗歌继承杜甫、白居 易的风格,提倡民胞物与,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往往用 白描手法,直抒胸臆,通俗易懂。 郑板桥的书法也独创一体,被公认为一代书法的变革 领袖。他的字以楷书为基础,掺杂了篆、隶、草、行等多 种书体,他甚至还把竹子、兰草的画法直接引入书写当中 ,让字体变得摇曳多姿。书法的整篇布局就像乱石铺街一 样,给人一种错落之美,极具个人风貌。板桥自己戏称其 字为“六分半书”,后人则称之为“板桥体”,或者“乱 石铺街”体。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