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利:赢在下一个四十年](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0927/12/20190927120345727.jpg)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2.40
折扣购买: 新红利:赢在下一个四十年
ISBN: 9787520709002
滕泰:**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万博兄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和软价值理论的创立者,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著有《新财富论》、《民富论——新供给主义百年强国路》、《供给侧改革》、《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软财富》、《软价值》等著作。作为实战派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金融资本市场、新兴产业投资等,多次应邀参加*****召开的专家咨询会并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刘哲:曾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现任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经济观察报特邀研究员、证券*报智库专家成员,***2财经频道“交易时间”、**财经“市场零距离”等栏目特邀嘉宾,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营商环境、新兴产业等。主持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供给侧改革与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去杠杆的影响和政策建议》、《中国营商环境报告》等多项重要课题。 张海冰:曾任《信息早报》副总编,现任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经济、软产业。在《地方供给侧改革方案比较研究》、《软性制造:重新定义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道》、《软产业: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长期选择》等课题中担任主要研究任务,并多次主持或参与地方**产业发展课题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被相关内参采用并获重要批示。
新“大帽子”——子虚乌有的“虚拟经济” 2017年以来,很多从事互联网等新经济产业的企业家,都*到某些传统企业**和部分学界人士的*击。不过他们*击的主题既不是马云、雷*等人的个人行为,也不是其公司的运营问题,而是其关于新经济的一些言论,并给他们和整个互联网行业戴上了一顶新的“大帽子”——“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这顶“大帽子”,不仅抹煞了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和居民福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且直接否定了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很多新供给、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结构的改造和**作用。 少数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甚至指责一些新经济的企业**为骗子,或*击购买股票的金融投机者是伤害中国制造业的“罪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也开始加入批评金融、互联网的队伍中,他们的紧紧围绕着某些行业是否直接创造真实财富这样的问题,道理简单而直观,不但迅速引起共鸣,甚至很快形成了一股社会潮流。 这些批评不无道理,却又似是而非,直到与一位****金融学教授的几句交流,才让我突然惊醒!在一个**虚拟经济论坛上,面对台上慷慨激昂的演讲者,坐在我旁边的****大学金融学教授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一头雾水地凑过来,很害羞地悄悄对着我耳朵说“滕教授,到底什么是虚拟经济?”。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虚拟经济并不是个**化、有共识的概念,无论在伦敦、纽约、法兰克福等的**金融中心,还是在哈佛、沃顿、牛津、剑桥的商学院,那里的人们都根本不知道虚拟经济这个概念! 考证一圈之后,我们才明白原来“虚拟经济”一词出自199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尝试着搞了资本市场之后,有人发现某些经典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对股票等金融资产的描述仍然带着意识形态的贬义色彩,把股票说成“现实资本的纸制副本”,是“虚幻的影像”,用“虚拟资本”这样的概念来否定股票市场存在的合理性,是批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完蛋的重要理论构成部分。但是1990年代中国明确了***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而且又搞了股票市场,怎么赋予股票市场理论上的合理性呢?于是有的学者回避了“虚拟资本”这个词,带着理论修正和发展的善意发明了“虚拟经济”这个新词,用来研究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相关经济运行规律,当互联网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又把信息、知识、文化等等这些非物质的经济领域也一并归为“虚拟经济”。 虽然提出“虚拟经济”这一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学者是出于建设性的目的,但是在现实中却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虚拟经济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而且成为与实体经济对立的非正义存在,甚至成为一顶*击新经济的大帽子! 深*“物质财富观”影响的一批专家学者,除了把金融、互联网贴上“虚拟经济”的标签进行批判,还把很多实体经济的泡沫也说成虚拟经济,比如把房地产泡沫说成虚拟经济——难道盖房子的钢筋水泥也是所谓“虚幻的影像”吗?泡沫就是泡沫,股票市场涨多了会有泡沫、房地产涨过头会有泡沫、像郁金香那样的消费品被炒作也会有泡沫。哪里有泡沫就应该有针对性治理,但是把房地产泡沫也说成是子虚乌有的虚拟经济,就让虚拟经济这个词*遭人恨,这个“大帽子”的威力也就越来越大了! 本书是供给侧改革方面的*新研究成果,根据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新的时代特点,对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做出了分析;结合新经济的兴起,提出软价值概念,探寻产业升级转型之道;还分析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实施供给侧改革,并对中国未来经济状况做出展望。 中国如何抓住新红利,找到新方向?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无论是**官员、决策机构还是政策研究学者、关注时政问题与**问题的大众读者,都需要这样的著作提供新思路,带来有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