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游侠/中国古代生活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822/10/20230822105036292.jpg)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4.9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的游侠/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ISBN: 9787100184175
王齐,女,生于1965年,河北保定人。文学博士,编审。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中国《史记》学会、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
(一)游侠的定义 “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大法家韩非的著作《韩非子?五蠹(dù)》。在该书中,他将游侠和儒者都列入对国家有害无益的五种“害虫”之列,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要求国君将他们尽皆除去。这里,韩非强调了侠的一个特征,即他们具有武功或勇力,对于国家律令具有破坏性。韩非的评价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从治政的角度出发的。他的这一评价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对游侠的太多注意。在随后的一段时间,游侠的活动只是散见于各种史书中,史家写到他们时也并非有意识地突出他们作为侠的特点。 西汉时期,史官司马迁的朋友李陵在对匈奴作战中,因为寡不敌众,兵败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对此十分恼怒。担任太史令一职而时刻追随在汉武帝身边的司马迁一方面出于宽慰国君的单纯想法,一方面出于义气,上前替李陵辩白,说李陵可能是不得已假作投降,以便寻找机会逃脱,再回来报效朝廷。但显然他这种解释不仅没能说服盛怒中的汉武帝,反而坐实了替李陵开脱之罪。武帝大怒,将司马迁打入死狱。司马迁落难后,竟没人敢于替他仗义执言,也没有人肯于慷慨解囊,替他出钱折罪。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已经开始写作的巨著,留名青史而不是轻如鸿毛地离世,司马迁只能选择受了宫刑a,忍辱苟活。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在钩沉史料时,怀有身世之慨的司马迁便对历史上肯于扶危解困的游侠产生了更多的感喟,为此,他爬梳剔抉,整理出历史上游侠的事迹,前所未有地将这一类人概括出共同的特质,从各个阶层中撷取出来,单独立传。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突出了游侠仗义助人、急人所难的“侠义”性。他说: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 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这段文字还概括出游侠的另外几种特质,即游侠的行为常常不合常规社会的道德和法律;游侠讲信义、重名誉、不惜舍己救人;游侠仗义助人不图回报。 东汉的荀悦在所作《汉纪》中对游侠的定义做了补充,说:“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汉纪?孝武纪》)这里除了说游侠任侠尚气之外,特别强调了游侠树立个人权威、结党营私的特点。《汉书》的作者班固对游侠的看法与此相似。他认为,游侠虽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但他们“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且游侠“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特别强调了游侠在公权之外另立权威的危害性,认为游侠的存在破坏了既有的法律体系和权力体系,故而罪不容诛。(《汉书?游侠传》)这种意识显然更符合统治阶层的观念。实际上,《汉书》之后的史书中已无游侠的位置。 以后历代文字中所记游侠的形象略有不同。三国时期,曹植在他著名的《白马篇》中将游侠定义成武艺高强、志向远大、有报国之心的少年郎: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hù)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ròu)支。 仰手接飞猱(náo),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chī)。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样的游侠俨然融入了主流社会,甘愿以勇武之身报效国家、君王,以抵抗外族侵略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取代了以往的为一己恩怨而好勇斗狠。 到了唐代,诗人们笔下的游侠又多是锦衣玉裘、声色犬马、好勇斗狠、豪迈慷慨、重交轻命的浮浪少年。如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这样勾勒当时的游侠形象: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 玉剑浮云骑,金鞭明月弓。 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 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 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 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 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 龙旌昏朔雾,鸟阵卷胡风。 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 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 这些游侠少年心系边陲,羡慕军功,有着报国建功的志向。同时,他们也有着放浪不羁、沉迷声色犬马的另一面。李廓的《长安少年行》,就描述了京都浮浪少年另外一面的生活状态: 金紫少年郎,绕街鞍马光。 身从左中尉,官属右春坊。 刬戴扬州帽,重薰异国香。 垂鞭踏青草,来去杏园芳。 ………… 宋代以后,游侠多已混迹于民间,仅在挺身而出之时方才显露踪迹。但游侠在野史笔记、小说传奇中的形象日趋统一起来。他们大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急人所难、扶弱抑强、武功高超、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和珍重友情。由于日益成为传奇作品中的人物,游侠逐渐成为人们寄予理想的文学形象。 如果把历史上各个时期有关游侠的看法加以概括,似乎可以对游侠下这样一个定义:游侠指不循法纪、热衷交游、轻生重义、抑强扶弱、排难解纷的人。这里所谓不循法纪,即游侠行事以“义”字为先,常常违反法纪律令;所谓热衷交游,即好结私交,并以私交形成势力;所谓轻生重义,指这些人大都不怕死,讲信义,讲义气,这里的“义”在游侠看来,往往也有正义的意思;所谓抑强扶弱、排难解纷,就是打击强梁,扶助弱者,以私人势力为朋友提供帮助。游侠的“游”也与上述特点有关,他们喜交游,不务恒产,往往存身于社会常态机制之外,特别是杀了人、犯了法,更免不了四处躲避,成为游民和流民。 上述定义,只概括了一般游侠的共性,未包括一切游侠的特点,也不是每个游侠个体都具有所有这些特点。游侠所谓“义”,并不是大公无私,游侠有好有坏。但作为一个群体或一类人,自司马迁《史记》开始,他们就有了“除暴安良”、“急人所难”的好形象,因而人们对他们总的态度是肯定的。 还应指出,汉代以后,以游侠谋生的职业游侠就很少了。本书所介绍的汉代以后的游侠,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游侠气质和精神特征的人物。 生动描绘了游侠一幕幕恩怨分明、重名誉轻生死、乐善好施、侠骨柔肠的时代侧写游侠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历史早期普遍存在,两汉时期更是发展到鼎盛。全书文风流畅,通俗易懂,举例繁多,给我们生动描绘了游侠一幕幕恩怨分明、重名誉轻生死、乐善好施、侠骨柔肠的时代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