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中的长征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生死存亡战湘江 ——红军为抢渡湘江绘制的《灌兴全之间 路线图》 引言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实行 战略转移。经过艰苦转战,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国 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准备渡过湘江,北上湘西 。蒋介石调集近30万国民党军,妄图倚仗兵力和 装备上的优势,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 以东地区”。中央红军视死如归、英勇无畏,与 优势之敌苦战几个昼夜,以巨大牺牲撕开了敌人 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之战,是决 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为之后遵义会议的召开 、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奠定 了基础。 1934年11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红星司令 部为抢渡湘江,手绘了一幅《灌兴全之间路线图 》。该图纵41.5厘米,横43.5厘米,由两张纸 拼接而成。图右上部写有“灌兴全之间线路图” ,图左侧居中位置标有“红星司令部制 十一月 廿八日”。虽然发黄的纸张上已布满污迹、水渍 ,但细看仍可分辨出大部分标示。路线图中密密 麻麻标绘出灌阳、兴安、全州三个地区以及中央 红军途经的多个军事要地周边高地、水系和若干 个地名,各地间以不同的线段连接以区分道路类 型,并详细注明距离、海拔等军用数据,甚为复 杂。 图左侧居中位置标注此图的绘制机关为“ 红星司令部”,这是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前为 该机关确定的代号。当时,为便于随军行动,中 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革军委 机关和直属单位被编为两个军委纵队。第一纵队 代号为“红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叶 剑英为司令员(入黔后由刘伯承兼任),博古、 李德、周恩来、朱德等随该纵队行动;第二纵队 代号为“红章”,由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 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等 组成,罗迈(李维汉)为司令员,毛泽东、张闻 天、王稼祥等随该纵队行动;而红军的各个军团 都以省会名称为代号。由此可知,该路线图是由 当时的军委第一纵队司令部绘制的。 图的右侧部分,是永安关、雷口关及周边 区域,这是中革军委正式决定向湘江进军后红军 主力于1934年11月26日到达的湘桂边境处的军 事要地。图的中间位置,是11月27日军委纵队 到达的文市、桂岩一带,周边地名、地势和相关 数据最为密集详尽。图的左侧部分,是11月28 日红军突破灌阳、兴安、全州三地间的行军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