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的哲学世界

朱子的哲学世界
作者: 陈来|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5.70
折扣购买: 朱子的哲学世界
ISBN: 978710807801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朱子学“未发之前,气未用事”的思想(节选) 因早期受李侗的影响,及李侗死后受湖湘学的影响 ,朱子在乾道年间,集中思考“未发已发”的问题,而 在乾道五年最终确定了以伊川思想为基础的已发未发说 。朱子在这一时期有关已发未发的思考中,并没有讨论 “气”对这些思考的影响。 但其晚年,由于“气质之性”观念的确立,在有关 “未发”的讨论中,“气”的观念成为其中的一个要素 。南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卷二论气质之性条,先列“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 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 弗性者焉”,然后附载了龟山杨氏曰、朱子曰数条,最 后附朱子的高第弟子黄榦论性的一段问答式文字,其中 引述了朱子晚年的一个看法。这段文字是: 黄勉斋曰: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扬雄言 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分为天地之性、气 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盖自其理而言之,不杂乎 气质而为宗,则是天地赋与万物之本然者,而寓乎气质 之中也。故其言曰:“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盖 谓天地之性未尝离乎气质之中也。其以天地为言,特指 其纯粹至善,乃天地赋予之本然也。曰:“形而后有气 质之性,其所以有善恶之不同者,何也?”曰:气有偏 正,则所受之理随而偏正;气有昏明,则所受之理随而 昏明。木之气盛,则金之气衰,故仁常多而义常少。金 之气盛,则木之气衰,故义常多而仁常少。若此者,气 质之性有善恶也。曰:“既言气质之性有善恶,则不复 有天地之性矣,子思子又有未发之中,何也?”曰:性 固为气质所杂矣,然方其未发也,此心湛然,物欲不生 ,则气虽偏而理自正,气虽昏而理自明,气虽有赢乏而 理则无胜负。及其感物而动,则或气动而理随之,或理 动而气挟之,由是至善之理听命于气,善恶由之而判矣 。此未发之前,天地之性纯粹至善,而子思之所谓中也 。《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程子曰:“其 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则理固有寂感,而 静则其本也,动则有万变之不同焉。尝以是质之先师, 答曰:“未发之前,气不用事,所以有善而无恶。”至 哉此言也! 照这个材料,朱子的女婿黄榦(勉斋)从张载提出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说起,对后者论性的各种说法用朱 子思想做了诠释。针对有人认为“气质之性”的概念提 出后“天地之性”和“未发之中”应该不存在了,黄榦 提出,未发之前,天地之性纯粹至善,这就是未发之中 ,并引用了《礼记·乐记》和二程的说法作为证明。这 是以未发之前有天地之性,来确认未发之前有未发之中 。为了这个讨论,他特地请教朱子,朱子的回答是未发 之前“有善而无恶”,这一回答否定了那种以气质之性 否定未发之中的看法。特别是,朱子对未发时何以有善 无恶的解释是未发时“气未用事”,即气尚未发生作用 ,这就意味着“未发”一定是气未用事的状态,而“已 发”则是气已用事的状态。这样一来,气的用事与否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