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译者:戴光年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7.00
折扣购买: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
ISBN: 9787553468464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一个犹太人家庭,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恋母情结”,“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精神分析学始终坚持将性(爱)本能视为人类一切行为的主要动机,从上世纪以来就一直在学术界以及社会上颇具争议。因此,弗洛伊德一生毁誉参半,很难评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人认为他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也有人将他视为“欺世盗名的江湖骗子”、“变态色情狂”。 2000年,英国BBC将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笛卡尔、牛顿、达尔文、康德、马克思、黑格尔、马克斯韦尔、阿奎那评选为千年来的十大伟人。

内容简介

幼儿时期的性萌芽注定难以维持,因为这种诉求 与现实环境,以及与幼儿所处的未发育成熟的阶段之 间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这种幻想的破灭会给内心带 了极度的痛苦和悲伤。这种失恋感和挫败感会在今后 的生活中以自恋的形式持续不断地对自尊心予以重创 。在我看来。这种重创对普遍存在于神经症患者之间 的“自卑感”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 点上,马尔西诺夫斯基与我观点一致。儿童由于自身 发育状况的限制,不能得到性诉求的满足,所以,他 们今后就会习惯于这样抱怨:“我什么事都不会做; 我什么事都做不好。”男孩与母亲,或者女孩与父亲 之间通常的那条的纽带,那条通过爱联结起来的纽带 ,在从满怀期待到巨大的失望的过程中断裂,或者是 在对弟弟妹妹的嫉妒中不复存在一个新生婴儿的诞生 意味着他爱慕的对象的不忠贞。他严肃、消极地亲自 产生一个婴儿的计划,也在失败中羞愧收场。给予他 的爱逐渐减少,对他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气变得严厉 ,偶尔还会受到惩戒,这些变化让他认为自己遭到了 嘲弄。以上就是人们在幼儿时期的特殊爱情的最普遍 的终结方式。 在移情过程中,患者竭尽全力地再现那些痛苦的 情境。他们设法在进行到一半时中止治疗;力图使医 生严厉冷漠地对待他们;他们刻意去寻找那些嫉妒的 对象;他们会许下赠予别人贵重的礼物的承诺,以此 来代替自己幼年时期盼得到的婴儿,但这种礼物往往 仍是不切实际的东西。这些事情都不能使人产生快乐 的感受,但我们假设,患者如果是在回忆或者是梦中 体验的,可能他并不会感到多么不快乐。可以肯定, 这些事情是为了满足本能的冲动。但是,患者并未从 中吸取经验而得以改变,却似乎是在某种强大的力量 的支配下,被迫重复着这些事情。 不光是神经症患者,在一些正常人的行为中,我 们也可以发现那种强迫重复的现象。似乎有一股魔力 或者是某种命运的东西在主导着他们的生活。但是,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种魔咒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并 且幼儿时期的经历对此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即便是他 们从未表现出某种对抗神经症冲突的症状,但却有着 与神经症患者相同的强迫重复行为。比如,现实生活 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结果总 是千篇一律:以一个施恩者的身份,在每一次施恩后 都会遭到对方的唾弃,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他似 乎是命中注定要饱尝背弃的苦果。再比如,有一个人 ,他的每一段友谊都以对方的背叛为终点。又比如, 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都在帮助某人坐上权威的宝座 。但是过一段时间,他又会帮助另一个人来取代前者 的地位。还有这样一种人,他的每一次恋爱都在阶段 和过程上完全一样。对于这种“不断重复同一件事” 的现象,我们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它是某人的主动行 为,并且这个人身上总是具有某些经久不变的性格特 点,而在不断重复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这种性格特点 。然而,相比之下,下面这些例子带给我们的冲击, 则要强烈得多:这些事例中的主角都是处于被动地位 ,同一种被动经历不断地在他们生活中重复。比如, 有一位妇女,在她的三次婚姻中,均是丈夫重病缠身 ,并且在临终的时候都是她在旁边照顾。在塔索。( Tasso)的浪漫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中,这种 命运被赋予了浪漫感人的色彩。在一次战斗中,主人 公坦克雷德误杀了自己的心上人——身披铠甲伪装成 敌人的克罗琳达。埋葬了爱人,坦克雷德闯入一片神 秘的森林,克鲁萨德尔的手下曾在这儿魂飞魄散。他 在用剑猛砍一棵大树时,树干淌下了殷红的血滴,并 且,他听到了灵魂被囚禁在这棵树上的克罗琳达的声 音,埋怨他再一次伤害了自己。 这些观察移情行为和人们的生活而掌握到的资料 ,如果我们对它加以研究,就会坚信,人的内心世界 确实存在着一种强迫重复的倾向,它超越了快乐原则 。当然,我们现在很乐意在创伤性神经症患者的梦和 儿童游戏动机的研究中,把强迫重复这一关键因素考 虑进去。 P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