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珍藏版)(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昔日的天下观 当地圆学说在晚清传播 时,舆情大哗。不少饱学 宿儒发出共同的责难:“要 是地球真是圆的,生活在 另一面的人难道都是倒立 的吗?” 虽然把“中国”确定为我 们整个国家的名称是到19 世纪后期才出现的事情, 但中国统一的概念却已经 存在了三千多年,甚至在 中原的统一国家形成之前 ,政治家和学者已经纷纷 推出了各自的统一蓝图。 虽然当时还没有一个君主 真正能够统治这片广袤的 土地,但“溥(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的颂歌却在西 周时就已经普遍流传,并 且被视为真理而接受。 不过,这首颂歌的作者 (或许不止一个)大概不 会想到,这种统一观居然 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并 且到今天还没有消除它的 潜在影响。 九州的传说和现实 在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 《尚书》中有一篇《禹贡 》,一开始就写道:“禹敷 土,随山刊木,奠高山、 大川。”意思是说,在洪水 横流以后,大禹一面规划 治水,一面根据名山大川 的分布重新划定区域,接 着列出的九个单位是:冀 州、兖州、青州、徐州、 扬州、荆州、豫州、梁州 、雍州,这就是九州。 在另一篇《舜典》中, 又提到在尧、舜时,“肇十 有二州”。“肇”是开始的意 思。对这句话,西汉的学 者谷永和东汉初的学者班 固解释为:在尧的时候遭 到洪水,全国被大水分割 为十二部分;但东汉末年 的马融的说法是:舜在大 禹治水之后,从禹所划分 的九州中又分出幽州、并 州和营州三个单位,因而 总共有了十二个州,这一 说法获得后世多数学者的 赞同。 从未实行过的九州制 由于这些记载都出于儒 家经典,又得到后世众多 学者的肯定,所以从西汉 以来就成为不可动摇的定 论,几乎没有人表示怀疑 。人们一般都认为,从大 禹治水开始就有了九州这 样的政区,以后又演变为 十二州。直到现在,一些 人在叙述一个地方行政区 划的历史时,往往还要从 九州讲起,似乎这是历史 事实。 由于全国就分为九州, 所以九州又一直被当作全 国、“天下”的代名词。如南 宋诗人陆游《示儿》诗中 的名句“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就是取 这样的用意;晚清诗人龚 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一 句也是如此。 五四运动以后,学者们 向儒家经典提出了挑战。 经过反复的争论和研究, 历史学界已经把这传统的 九州说推翻了。原来《禹 贡》中的记载并不是历史 事实,九州也不是中国最 早的行政区划。 《禹贡》虽然托名为大 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 期人的作品。具体的证据 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 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 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 有的地名和水名甚至要到 战国后期才出现,如果真 是大禹所作,他岂能未卜 先知?而且在《尚书》各 篇中,《禹贡》的语言照 理应比出现在它以后的《 盘庚》(记录商朝中期的 君主盘庚迁都事)等篇难 懂,事实恰恰相反,这只 能说明《禹贡》问世的时 间较晚。 《禹贡》所讲的内容不 符合历史事实,至多只有 传说的价值。到目前为止 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 ,还只能证实商朝的历史 。近年来在河南等地发现 的一些文化遗址,一些学 者认为就是属于夏朝。如 果这一观点得到进一步的 证明和普遍的承认,那么 夏朝的主要统治区应该在 今河南一带,与文献记载 传说中的夏都不超出今山 西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 的范围是一致的,而《禹 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 ,北至燕山山脉和渤海湾 ,南至南岭一带,西至陇 东高原,至于具体涉及的 地理内容更广,当然不可 能是夏朝的事实。 现有的研究成果足以证 明,不仅传说中的大禹时 代还不可能有什么行政区 划,就是商朝和更后的西 周时代也还没有出现行政 区划。既然《禹贡》是战 困后期的产物,那么九州 制是不是当时的制度呢? 也不是。大家知道,到战 国后期,周天子的权力早 已荡然无存,而秦始皇还 没有统一六国,七个主要 的诸侯国各自为政,又有 谁有这样的权威能制定并 且实行包括各国的疆域在 内的行政区划呢? 可见,九州制只是当时 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 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一 种政治理想。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