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明史

中国书法简明史
作者: 高明一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中国书法简明史
ISBN: 9787508685830

作者简介

高明一 1970年生,台湾台中市人。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并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兼任讲师、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兼任助理教授、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副主任。主要致力于书法艺术和书法大家及其书画作品的鉴赏和研究。

内容简介

书圣传奇——王羲之(节选) 王羲之,书法史上至为璀璨的明星与宗师。他书史地位的确立,除了杰出的书艺之外,还和唐太宗的尊崇有关。唐太宗对于书法的政治作为,影响了后世帝王以提振书法作为文治的重要政绩。 【天下第—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为贵胄世家,东晋司马氏的政权稳定,他的伯父王导(276-339)助力甚大,从当时广为流传的谚语“王与马,共天下”,即可见其家道显赫之一斑。《世说新语》多有王羲之的相关记载,成语“东床快婿”即是他的一则趣事。王羲之本想有政治作为,但由于仕途不顺遂,zui终告老归隐,意外地以书法传世。他的传世书迹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行书”。这样的历史因缘,与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直接相关。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聚集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修禊”的活动,赋诗饮酒。王羲之将与会者的赋诗,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此事之余,更抒发他内心对于生死变化掌握不住的感慨;此序以举行宴会的地名题为《兰亭序》(图1)。 《兰亭序》的书风,使后世形成了“遒媚”的审美观,“遒”即刚健有力,是指运用毛笔时所呈现的线条力度;“媚”即姿媚,讲究笔画与字形的美感。“遒”与“媚”构成了后人评价书家水平的基本要素。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意兴挥洒,随意修改涂抹,字形变幻无穷,远远超过人为的安排,在《兰亭序》320余字中,“之”字出现次数zui多,却无一字造型相同(图2)。王羲之甚爱此序,后来写了一百遍,仍觉得不如当时的随意之作,因此将zui初写成的《兰亭序》作为传家之宝。 王羲之去世后,整个南朝流行的是其子王献之(344-386)的书风,王羲之地位得以再兴,甚至被尊称为“书圣”,全要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提倡与推崇。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大力搜购他的书迹,却独缺《兰亭序》,后来得知此序在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弟子辩才和尚手中。李世民便召辩才前来京城,招待赏赐,礼遇有加。待问及《兰亭序》时,辩才却推辞说道:虽在智永处见过《兰亭序》,但智永死后,即不知所踪。不死心的唐太宗,后来探知《兰亭序》仍在辩才处,再召进宫问《兰亭序》的下落,如此三次,辩才的答案还是同前。 于是,李世民听了宰相房玄龄(579-648)的建议,派遣萧翼以计谋骗取。萧翼扮成书生,到辩才的寺庙观赏壁画,搭讪他以换取信任。一天,萧翼和辩才畅谈书画,自称有王羲之的书迹,出示给辩才一同讨论真假。这时激起了辩才的兴致,辩才说道:我有智永和尚所传《兰亭序》真迹,不是你所出示的书迹可以相比。萧翼抓住机会,使用激将法,说道:《兰亭序》早已遗失,若有,也是后人的摹本。辩才一听,马上从屋顶的梁上取下《兰亭序》,出示给萧翼。萧翼故意指出此本《兰亭序》的缺点,辩才毕竟书法没有学到家,相信了萧翼的诡辩,将《兰亭序》当成一般书迹而随意置于桌上。后来,萧翼趁辩才外出时,窃取《兰亭序》,奉交回宫,完成使命。 被归为唐代阎立本(约600-673)名下的《萧翼赚兰亭图》(图3),“赚”的意思即骗。画中有五位人物,居中的是憨厚的老僧辩才,面对着狡黠的萧翼,上方盘坐的是另一位表情不悦的僧人,画幅左侧的两名童仆则正在煎茶。画面背景空白,画家借人物与座椅的安排显示空间的深度,这正是唐代人物画的特色。此画之所以归在阎氏名下,是依中国传统的习惯,要是作品本身作者不详或无可考,会根据该作的时代风格,系于时代相当的书画家,借以提高作品的身价。 获得《兰亭序》的唐太宗,龙心大悦,在贞观十年(636)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并命书法史上“初唐三大家”的欧阳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9)临写《兰亭序》,赐给重要的王公大臣。唐太宗甚至亲撰《王羲之传》,将他的书法成就推至极为崇高的地位。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弥留之际,曾对太子李治说道:你要是孝子的话,就让《兰亭序》为我陪葬吧。唐太宗去世后,褚遂良上奏唐高宗(李治):《兰亭序》为先帝所珍重,不可留在人间。因此,《兰亭序》遂陪葬在唐太宗的陵寝—昭陵。此后,真迹陨灭,流传于人间的是《兰亭序》的各种摹本。 由于《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的至高水准,后世书法家多会学习临仿。但是《兰亭序》仅有摹本传世,所谓真本的样貌,大家都没见过。而后世书家对于《兰亭序》的临写,其实都添加了自身的想象,反而增加了《兰亭序》的多重面貌。 【帝王的序文——《集字圣教序》】 《兰亭序》虽作为王羲之书法的精品,但唐代一般所能见到的王氏书风,是在唐高宗咸亨三年(672)立石的《集王羲之字圣教序》的行书风格。 《集王羲之字圣教序》包含三部分: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图4)、唐高宗李治(628-683)撰文的《述三藏圣记》(图5)、僧玄奘(602-664)汉译的。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印度取佛经回长安后,唐太宗命他在弘福寺翻译佛经。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译成弥勒菩萨所著的《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后, 唐太宗下令抄写颁行天下。这时,玄奘恳请太宗赐序,同年八月,太宗写成《大唐三藏圣教序》,还命上官仪(608-664)向群臣宣读。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也趁此时机撰写了《述三藏圣记》,以兹庆贺。 《大唐三藏圣教序》的内容为诉说佛教东传及玄奘西行的事迹。佛教源于印度,东汉明帝夜梦金人,询问群臣此梦之象征意涵,得知在中国的西方有被称为“佛”的觉者,便派人前往西域,取得佛像、经卷返国,特建白马寺,译出zui早的中文佛经。由于从汉明帝到唐太宗,时间久远,佛经流传过程中时现讹误,玄奘发愿西行取经,再回中国,弘扬正法。他西行印度17年后回到长安,带回佛教经论657部,奉唐太宗之命,译成华文来造福中土。 后来,弘福寺住持及京城的僧人们,请刻《大唐三藏圣教序》《述三藏圣记》二文藏于弘福寺,获得许可。于是寺中僧人怀仁搜集王羲之的行书,勾摹字迹,将王羲之的行书字形用于《大唐三藏圣教序》《述三藏圣记》这两篇文章,以及玄奘重新汉译的(图6),并刻于石碑。从开始到完工,费时24年。僧怀仁汇集王羲之行书所刻成的这块石碑,被称为《集王羲之字圣教序》。 《集王羲之字圣教序》由于不是王羲之的亲手书迹,因此集字者要很熟悉王氏的书法风格,勾摹原迹,然后翻印到石碑,再凿出字形,虽然在每道工序上力求精准,但是和原迹仍会有微小的落差。又王羲之所使用的文字,未必出现在唐代,因此集字者有时还需将不同的部首、字旁拼凑成字,又要符合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这样的集字,虽能见到个别字的美感,但是字与字、行与行的连贯性不足。作为书迹的整体来欣赏,《集字圣教序》无法取代《兰亭序》成为王氏书法的第—。 由于《集王羲之字圣教序》是对大众开放的公共立石,相对于王羲之其他书迹只限于上层皇室与官员的收藏,在唐代,反而《集字圣教序》书风的普及性极为广泛。在中晚唐,《集字圣教序》甚至成为宫廷书法的学习标准,一直延续至北宋的宫廷。…… 1. 书法的宝藏过于丰饶,书法的门道令人目眩,普通人如何才能找到进入宝库的法门? (1)对入门来说,“简明”是再合适不过的。这部“简明史”快速勾勒数千年书法发展历程,呈现一幅书法世界的知识地图,帮你在脑中确认书法宝藏的方位。 (2)一旦具备一双艺术灵眸,书法之美就会自动向你敞开。而对于培养审美目光来说,名师的正确指导必不可少,美术教授高明一循循善诱,亲切地教你看哪里、如何看,让你真正弄懂人人称赞的书法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2. 为什么这本书被命名为书法“简明”史?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书画处处长王耀庭如此评价这部书:“不谈虚玄的比拟,而直接诉求于一眼可见的形象。本书透过图文一体的连接,言之有物,入眼就可欣赏。”直观的近200幅精美彩图、简洁的解说,让人一眼看到书法的妙处! 3.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藏有海量经典名作,而大陆读者往往难以目睹,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这本书中特意呈现大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让大陆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海峡对岸的艺术宝库。 4. 聚焦书法中的人与事,像写小说一样讲述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草书名家米芾为何痴迷于求购字帖?全能型艺术家苏轼的仕途的跌荡如何影响了他的书法名作《前、后赤壁赋》?……历代名家的风采跃然纸上。 5. 封面华丽烫金,内文精美4色印刷,装订方式为锁线胶订,既可以畅快平铺,又牢固耐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