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地图(伦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精)
作者简介
史蒂芬·约翰逊(Steven Johnson)出版过八本书,这八本书分别涵盖科学、技术、个人理念等各个方面。同时,他也是三个有影响力网站的联合创始人:在线杂志网站FEED,荣获威比奖(Webby Awards)网站PIastic.com以及超本地(hyperlocal)媒体网站http://outsideJn/。作为《连线》的编辑,他经常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报》《金融时报》等杂志撰稿。此外约翰逊还在一些互联网相关的企业中担任咨询顾问,包括Medium,At**ist,Meetup.com,Betaworks与Patch.com。
内容简介
如今,无家可归的人仍然困扰着后工业化的城市 ,但是他们身上却没有体现出拾骨人这种界限清晰、 信手拈来的职业特点,主要原因有两点。**,现在 靠*低工资和**救济已经足够生活,靠拾荒来维持 生活就没有了经济意义。(哪里工资低得要命,哪里 的拾荒业就兴旺;墨西哥城的拾荒者就是见证。)大 多数现代城市都有了各套复杂的系统来处理城市居民 产生的垃圾废物,这也是造成拾骨人这一行衰败的原 因。(事实上,美国当今*贴近维多利亚时代拾荒人 的角色,就是有时你在超市外看到的捡易拉罐的人, 他们正是靠着废品处理系统来谋生的。)但是,1854 年的伦敦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大都市,却将就使用 着伊丽莎白时代的公共基础设施。即使用**的标准 来看,当时的伦敦也相当大了——250万人口挤在方 圆30英里的地盘上。可是要应对这样的人口密度所需 要的大多数技术——回收中心、公共卫生部门、污水 安全处理这些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那个时 候还没有发明出来呢。 于是这个城市就凑合做出了应对——当然是一种 无规划的有机应对,但是这种应对本身却吻合了这座 城市废物处理的需求。垃圾和排泄物越来越多,一个 地下的垃圾市场就逐渐发展起来,还和已有的行业挂 上了钩。各种专门从事垃圾收集的人应运而生,每个 人都尽职地把自己的货物运到正规市场的**地点: 拾骨人把骨头卖给了熬骨工;捡狗屎人把狗屎卖给了 制革工人,皮革泡在石灰里长达数周以去掉上面的动 物毛发,之后要用狗屎去掉皮革上的石灰。(正如一 位制革工人指出的那样,这个过程是“整个制作流程 中*让人讨厌的一部分”。) 我们自然会认为这些拾荒人是悲剧性的人物,也 会严厉谴责这套让十多万人在人类垃圾中翻翻捡捡勉 强度*的系统。可是在很多方面,这正是一套能够正 确应对问题的体系。(没错,当年很多改革者的看法 都和我们一致,他们中就有狄*斯和梅休。)但社会 在愤愤不平的同时,也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惊叹和尊 重:这样一个流动的底层社会,没有统筹者来协调他 们的行动,他们也没有*过任何教育,而两百万人口 产生的垃圾全靠他们来分拣处理。梅休的《伦敦穷人 》备*赞誉,就是因为他主动看到并且记录下了这些 赤贫之人的生活细节。在梅休如实地记录这些珍贵细 节之后,他对这些细节做出了分析,得出的见解同样 珍贵。梅休发现,这些人远远不是没有产出的流浪者 ,他们事实上执行着这个城市一项至关重要的功能。 他写道:“这样大的一座城市,垃圾的清除,也许是 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这 些拾荒人不仅是在清除垃圾——他们在循环再利用垃 圾。 通常认为废物循环利用是环保运动的发明,就像 我们装洗涤剂瓶子和汽水罐子的蓝色塑料袋一样,都 是现代的产物。但它却是一门古老的行当。四千年前 ,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公民就已经用上了堆肥坑。 中世纪的罗马,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帝都摇摇欲坠的废 墟上偷来的材料建成的。(在成为旅游标志建筑之前 ,罗马圆形大剧场事实上就是一个采石场。)中世纪 欧洲城市**式的增长过程中,以堆肥和撒厩肥为形 式的废物循环利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定义 ,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在一起,需要大量的能量输入以 保证可持续性,首先就是可靠的食物供给。中世纪的 城市可没有公路和集装箱船给它们带来食物供给,于 是城市周边土地的肥沃程度就决定了人口的上限。如 果周边土地的出产只能提供5千人的食物,那5千人就 是这座城市的人口极限。但是中世纪早期的城市,通 过将城市的有机废物沤肥之后耕到土地中,增加了土 地的产出,从而提高了城市人口的上限,这就又能产 生*多的废物——继而能给*多的土地沤肥。 P4-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