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遥(精)
作者简介
海波,本名李世旺,1952年生,陕西省延川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作家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高原落日》《民办教师》《小城欲望》《 遥远的信天游》,中篇小说集《农民儿子》,散文集《烧叶望天笔记》《谈天说地》,纪实文学《人生路遥》《回望来路笑成痴》等。曾获冰心散文奖、庄重文文学奖等。
内容简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49年12月2日,农历十月十三日,路遥出生在陕西省清涧县石嘴驿乡王家堡村。父亲叫王玉宽,母亲姓马,路遥是家里第一个孩子。按常理,他应该是个最受宠的孩子,可他打小起就没享过几天福,因为这是个多子女家庭,他之后,弟弟妹妹一个接着一个: 1951年大妹妹出生,1952年二弟出生,1954年三弟出生,1956年四弟出生。除了三岁时便天折的大妹妹,截至1957年,他家共六口人,却只有他父亲一个男劳力,家里紧巴的程度不难想象。打二弟出生,三岁的路遥就告别一般意义上的童年,被当作个小大人来使唤。当时大妹一岁多,二弟刚出生,他母亲又要做饭,又要喂牲口,还要趁时间帮助地里干活的父亲。她除了招呼二弟外,哪还有时间?这时,路遥就成了照看大妹的主要人手,天气好时领到外边玩,天气不好时一-起坐在炕上玩,偶有空闲,还得帮助母亲喂猪、喂鸡、搂柴、烧火。不是母亲不心疼他,是心疼不过来。这么多孩子,那么多营生,她顾了门里顾不了门外,顾了做饭顾不了烧火,“一手难遮两耳风”啊。随着大妹逐渐长大,路遥的处境有了改变,不是更轻了,而是更苦了,由干家里活变成了干地里活,由母亲的帮手手变成了父亲的助手。 那时还没有集体化, 是一家一户耕作,许多农活一一个人根本无法完成,耕地时要有一个跟在后边打土圪挞的,下种时要有一个点种的,铡草时得一个递草的,远处干活时得有个送饭 的,这些活路看起来不起眼,但没人做却是断然不行的。从四五岁开始,路遥就干开了这些营生,天一亮就跟着父亲下地,天黑了才能回来,成了一个“半劳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要做的农活越来越多,开春给山里送粪,父亲担着粪,他赶着驮粪的毛驴;夏天收麦子,父亲担两大捆,他背YI 小捆;秋天收庄稼时更忙,初秋收糜谷,中秋掰玉米,晚秋拔黑豆,不管做多做少,必须天天出山。冬天稍好点,地里的活做完了,庄稼只有一样营生:砍柴。对当时的他而言,砍柴有两个好处,一是因为离开了大人的管束有了相对的自由,二是和同龄人在一起相当热闹。他们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在河壕里溜冰鱼,在场院上的麦秸堆丛中躲猫猫,在河滩里“打瓦”和“扇宝”。由于路遥脑瓜子聪明,想出的点子新颖,他很快就在小伙伴中树立了威信,不但同龄人听他的,大一点的孩子们也服他;由于能吃苦、敢下茬,砍的柴比别的孩子多,供住灶火仍有富余,不多时便在硷畔积了一大垛,引得村人称赞、父母自豪。尽管有一-次他不小心从山崖上跌下去,昏迷了好长时间,但总体上讲,这是路遥童年最开心的一段日子,紧随其后的就是无法忍受的失落。 历数与路遥的交往史,侧面讲述路遥的成长史 重点打捞路遥人格结构中的复杂元素,丰富且完整地表现路遥的完整形象 具象化、生活化、人情化,阐释一个真实的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