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史话(青春版)/大家小书
作者简介
万国鼎,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首届主任,终生致力于农史资料汇集和整理,农业古籍和农业历史的研究。他主持汇集和整理、分类辑成的中国农史资料共613册,4000余万字,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农史刊物《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农史研究集刊》,在国内外农史和科技史学界颇具影响。
内容简介
“谷”是“穀”的简体字,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像稻、稷(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作穀。穀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根据《论语》的记载,两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在后面,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夫子了吗?”老农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夫子?” 亲爱的读者,你分得清五谷吗? 五谷的意思是指五种谷。比《论语》更古的书如《诗经》《书经》等里面,只有“百谷”,没有说“五谷”的。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呢?不是的。当初,人们往往把一种作物的几种不同品种一个个起一个专名,这样列举起来就多了。而且“百”字在这里不过是用来指多的意思,也并不是真有一百种。“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 ——《五谷是什么》 黍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而且商代的统治阶级饮酒是有名的,出土的酒器也很多,酒用黍酿造,可见黍在商代极为重要。《诗经》中时常黍稷连称,也反映黍的重要性。不过《诗经》中说到黍的地区,都在黄土高原的陕西和山西,只有一处是例外。显然可以看出黍的种植偏于较北的高寒地区(黍的生长期较短,适于高寒地区,现在仍是西北、东北北部和内蒙古栽培较多,黄河以南就极少)。黍的单位面积产量不及谷子,作为日常饭食,也不如小米好吃。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生长季节较长,种黍就不如种谷子了。总之,黍在古代虽然曾经是重要作物,或者在某些地区非常重要,但就全国来说,它的重要性一直远不如谷子。战国时代的书里面,已经看不到黍稷连称,而是常常菽粟连称了。这就反映出黍的重要性在春秋战国时期又比以前下降了。 ——《古代五谷相互间的比重》 根据《论语》的记载,两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在后面,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夫子了吗?”老农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夫子?” 这是“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 亲爱的读者,你分得清五谷吗? 读完这本书,你将会对“五谷”的概念、起源、推广种植有更全面的了解,将会对我们日常餐桌上的“碳水”有更直观的认识。你不再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再会对入口的食物“数典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