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群星闪耀时--时代风云中大文人的命运流转/中读文丛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戊戌年间,“康梁维新变法”搅动了时局风云。蔡元 培内心认同变法的主张,他本来与梁启超是乡试同年的关 系,但他素来清高自持,不愿意在维新派炙手可热之际主 动攀附。这一保持距离的选择,反倒使他可以理性地观察 时势,寻找清王朝衰败的症结。戊戌变法以六君子的惨死 而告终,仁人志士以血为墨,书写了革新中国的重要篇章 。变法的流产,让蔡元培在悲愤之余,深切地反省失败的 根本原因。在他看来,如果不培育出一批有革新意识的人 才,根深势大的顽旧势力就难以被清除,国家的革新也就 无法完成。自此,教育成为他思索救亡图存的出IN。 1898年的深秋时节,蔡元培在遍览四年皇城风雨后, 决意放弃在北京的官职,举家南归。维新党人的失败让他 颇有些心灰沮丧,但他从“教育救国”的路上又看到了几 分光亮,正是受此指引,这位曾经的翰林儒者走向了更为 开阔的教育革命实践之中。 蔡元培回到故乡绍兴后,接受邀请出任中西学堂的校 长。中西学堂由当地官府与乡绅共同捐资建成,学堂内既 讲授经史子集,也开设物理、算数、外文,显露出新教育 的雏形。蔡元培管理校务期间,聘请了日本教师来校任教 ,购进一批理科教具仪器,还鼓励学生多多阅读新潮的课 外读物,比如《强学报》《时务报》等。此后的另一位北 大校长蒋梦麟曾是中西学堂的一名低年级学生,他撰写回 忆文章时将这段求学经历视作“了解一点科学的开端”。 以此反观,蔡校长培育革新人才的志愿,产生了实效。 1900年,蔡元培离开绍兴中西学堂,同年8月,应邀 进入南洋公学教授西学。他采用传统书院的形式,将学科 分为政法、财经、哲学、文史、外交、自然科学等类,由 学生自行选择一至两类,定期上交读书笔记,再由他亲自 与学生交流指导,将民权思想、自由平等意识、怀抱世界 的格局一并传授给学生。在南洋公学中,受他影响的学生 有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人,他们为此后中国的变革 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蔡元培担任中西学堂校长时,妻子王氏病逝,他撰写 了悼念亡妻的一篇文字,情意悲怆,缠绵悱恻。不久,媒 人纷纷上门,于是,蔡元培提出了择偶的五条标准,在当 时可以称得上前卫而有胆识。这五条标准是:第一,女子 须不缠足者;第二,须识字者;第三,男子不娶妾;第四 ,男死后,女可再嫁;第五,夫妇如不相合,可以离婚。 这五条要求令媒人望而却步,时隔一年,蔡元培与擅长书 画的黄世振女士结为伉俪。他们的婚礼摒弃了闹洞房的传 统习俗,而是用开演说会来替代,开风气之先。 蔡元培与黄世振女士成婚后,寓居上海。蒋智由、林 白水等人常常携女眷前去一同讨论问题,他们都认为教育 的根本在于女学。1902年9月,爱国女学正式创办,起初只 是共同办学的十余人将妻子、女儿送去读书,1903年后, 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在反清革命中亦发挥了独特作用。爱 国女学并不是虚占“爱国”的名义,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在于,不讲授贤妻良母主义。除了普通知识外,老师还向 高年级的女生讲授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主义党派和化学 知识,为革命活动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