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作者: 马识途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8.80
折扣购买: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ISBN: 9787220121784

作者简介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1915年1月生。当代作家、书法家。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党内担任过不同的领导职务。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荣誉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名誉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著有诗文《清江壮歌》《夜谭十记》《夜谭续记》《在地下》《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

内容简介

第一课 开课问“东西 ” 唐兰教授上课来了。 一九四三年九月,我作为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生选修了语言文字学专业课程。第一课来开讲的是中国文字学的泰斗级人物—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唐兰。课程是语言文字学必修课“说文解字”,这是语言学科的基础课。我好不容易才从高年级同学手里半借半买了一部《说文解字注》,带去听讲。这是出了名的冷门课,专修的只有五六个同学,而我算一个。我这年二十八岁,是年龄最大、长得有点老气的学生;其他同学大都二十岁上下。我走进一间草顶土墙的教室,唐兰教授误认为是来旁听的别系教员,开口问我:“你先生是哪个系的?”我回答我是选这门课的学生。他有点吃惊地说:“你来修这冷门的课,那是要陪坐几年冷板凳的哟!”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引用了范文澜教授的有名的诗句:“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他接着不说什么,就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好像是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又在黑板上画上两个我们都不认识的字,又像是画,问我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我们无人作答。他说:“你们不认得这两个字,那大概知道已是改了称号的‘民国’发生的事吧。许多军阀混战,争当总统,南北两年战争,打个没完,民不聊生。有个文化人就写了一副对联,专门讽刺他们,一发布出来,就轰动全国,就是这副对联。”大家都称赞他写得妙,说南北军阀想当总统,真不是东西。于是他又指着黑板上那两个字:“骂的就是他们——不是东西。”他给我们讲这个故事,原来是引发我们认识他写的那两个字。我怎么也没有想通:我们把物件叫“东西”,骂坏人是“坏东西”,为啥用一“东”一“西”两个字?他才解说:“古人把物件叫作东西,就是这两个字。你们看这‘东’字就是一包东西两头用绳子结扎起来,‘西’字也是一包东西一头被结扎起来。就是流传到今天,我们写的‘东西’两个字。还有一个‘束’字,古字也只写成似‘东’字状,也是两头被结扎的东西,意为‘结束’。现在我们写的‘东西’二字和‘束’字,本来就是象形字。今天你们就开始认识三个古文字了。自古以来都没有‘东西’两个字的字源,现在终于被我们研究出来了。我们用的许多字,都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来的。一查字源,便清楚了。” “不要认为这是冷僻学术,它对于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有关系。你们要从读《说文解字》开始学起。往往一个古文字的发明,有如天上发现一颗新的星星给研究人员带来无穷的快乐一样。这本是一门最有兴味、最有学术价值且最重要的学科呀!”唐兰教授这么一讲,引起我们对研究古文字的源和流的兴趣。 这便是唐兰教授古文字学开讲的第一课,成为我毕生难忘的一课。 第十五课 最后一课 唐兰教授开的“说文解字”课,我们已经学了一年。加上他开的“甲骨文”、罗常培教授开的“音韵学”和陈梦家教授开的“铜器铭文金石学”已一年,我们学习认真而且认识了一些古文字。 唐兰教授讲最后一课时,对我们真切地说:“我们教学相长,研究古文字课程将告结束。其实我并没有教给你们多少学识,我不过是为你们打开研究古文字学的大门,给你们指出一点前行的路径。古文字学知识浩如烟海,涉足其间的人不多。有的人在海边才湿了鞋,眼看波涛汹涌,就知难而退了;有的人下海游了去,也有半途而废的,还有的被水给淹没的。只有很少的人能有坚强的意志,会锲而不舍、乘风破浪,向隐约渺茫的彼岸奋勇前进。虽不免载沉载浮,吃不少苦水,终会到达彼岸。踏上一片茂密的学术森林,那里时见阳光灿烂,时见雨横风狂,时见荆棘密布,但成功的果实诱人前行。有的一鸣惊 人;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在学术森林里徘徊,了此一生,却死而无悔。相信学术的道路虽然崎岖,但总有中国人不断探索,哪怕不过识破一字,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现在我为你们开了门,引你们走到大海边,就要看你们下海向彼岸勇敢游去了。一切看你们自己的天资和勤奋。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你们考入西南联大,可算幸运的英才。只要你们发挥天资,更加勤奋,终必成才。现在就看你们一人抱着一套《说文解字注》,在那‘字以类聚、物以群分’原则分门别类编的五百四十个部首导引下,在字海里遨游。各人可凭自己两年来的学习心得,去先认得、再识得这些古文字。我和其他文字学教授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爱,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互相砥砺、相辅相成;不必泥于古说,也不必宗于现论。要有为自己打出一片学术天地的信心,有自信,但不自夸。希望有一天也能看见你们站在这三尺讲台上,听你们慷慨而教后学者,也引他们下海游向光明的学术彼岸。” 唐兰教授和西南联大许多著名教授一样,总是这么真切地对我们这些即将领得毕业证书、获得学士称号的青年作送行谈话。 我对这些教授们的教导,特别是对唐兰教授给我“说文解字”课的指引,心领神会。我打开《说文解字注》,从第一页第一个字开始研读,“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凡一之属皆从一”。接着是“元、天、丕、吏、史”等,我读了下去,发现许多字都已经被唐兰教授讲解过,有的相同,有的近似,有的补说,有的改说,都是持之以故、言之成理的。 第二页“示”,段注说是“天垂象,见吉凶”,更怪的是说“三垂,谓日月星也”。唐兰教授以为错解,他说“示”分明是古人敬神用的祭祀台,人敬神或把祭物放在祭祀台上或祭祀台旁,人立祭祀台前或旁行礼。“三垂”明显是支撑祭祀台的三条脚柱,怎会是日月星呢?说“凡示之属皆从示”倒不错,所有会意的有示旁的字,大体都和神事有关,更证明“示”是敬神用的祭祀台。段注对“神”字解为:“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唐兰教授又写一个 字,就是一只手( )持一块肉( )放到祭祀台( )上去,不正好是敬神吗?这更证明“示”是敬神的祭祀台了,哪能扯得到日月星上去? 《说文解字注》有不少是错解、误解或欠解,唐兰教授经过研究,在讲课时对其中的一些字加以补正。他很赞成郭沫若对“且( )”字的说解。所谓敬祖的“祖”就是古人的生殖崇拜,而非段注所说“供祖先于神庙也”。郭沫若并非异想天开。我也同意唐兰教授把“地,从土,也声”的“也”解说为形象如蛇头和蛇尾,古代满地是蛇也。 后来,我仔细研究课本里五百四十个部首下许多字的解说,再温习唐兰教授讲的笔记。我虽然尊重段注,但不迷信段注。我相信近现代许多古文字学家,如章太炎、罗根生、王国维、郭沫若、唐兰、陈梦家等,根据出土文物及遗书的比较,进行的科学的说解,但也并未盲从,未可迷信。我也照唐兰教授教我们的精神和方法,自作探索,有自信的,也有自疑的,有重述唐兰教授所解我赞同的,也有补充的。 现在,我从记忆仓库里拾掇一些教授们所讲的,我在西南联大古文字专业学习所学的且而今还能记得的寸金片玉,将其写出来,不分先后,也不一定按“字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原则,想起哪一个字就解哪一个字,也不管正误,全部写出来。如有行家偶见偶闻,予以评说,以致引为笑谈,便算我的幸运了。 我想命个题名,就叫“西南联大课堂拾趣”,姑且附录于唐兰教授“说文解字”拾忆的尾上,权作骥尾吧。 第三忆 与武器形象有关的特别的字 兵 《说文解字注》:“兵,械也。” ,持械也。这个械就是斤( ),斧头,甲骨文写作 。古代打斗时,人顺手拿起手中工具如斧头就开打。一些农具也经常被当作武器,如干( )。《说文解字》只说“从廾持斤”。“廾”是什么?其实就是双手( ) ,  也是双手。我发现唐兰教授对“八”“丷”之属也有他独立的见解。凡是在字下部出现“八”旁、“廾”旁的,都是双手并举之意,如兵、典、其、真、共、具、與(与)、兴等字。但“丷”如果是在字的顶端,则不是双手并举之意了,如並(并)、兼、公、前等字,辞典上将其混编入“八”部。因此我随唐兰教授,分别说解这些字。“弟”字已说过了,“兵”字也解过了,下面说解其余的字。 典   小篆写作 。古代在竹木简上写字,用绳或捆或穿洞连成,便于有次序地阅读及收藏。 就成为“典”字的古字。 其   小篆写作 。簸箕之形象,双手持用。 真 眞  此为小篆写法。这个“真”字颇有意思,始见于《庄子》之书,号曰“真人”。《说文解字注》:“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是道家称修真得道成仙,后来却和其他字组成真正、真实、真诚等美好的词。大家相信的“真理”成为常说的词,和成仙毫不相干了。 共   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这个“共”字更有意思。我国自从兴起共产主义理想后,它便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字了,但却很少有人去说解。这个字的形象颇合于今日字义,是双手捧一件贵重之物,但为何物却无法判断。而这个甲骨文为   ,为共同捧一块好西  。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了。更有思的是,古“共”字还有一形象是  ,四只手握在一起的样子,共同奋斗之义,和今日团结之义更合了!这是古人造的字,颇有点像古人几千年前就造出“大同思想”一样。这样的说解,你可能说,不像是学术的讨论了。也罢,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吧。 具  甲骨文上就是这么画的,两手举着一个像鼎一样的东西。又写作 ,像双手要在鼎口放进什么东西的模样。金文写作  。这个字在《说文解字注》里释为“共置也。从廾贝省”。这个字的甲骨文却引来一场争议。陈梦家教授认为那中间是一个鼎,郭沫若却说甲骨文已写成 ,明显变成“具”字了。是鼎是具,有了疑义。因《说文解字》是“从廾贝省。古以贝为货”。当然郭沫若还认为是鼎,而其他人则多认为是贝。此字实乃两手举鼎之形。把“廾”释为两只手是正确的,两位大家对此看法一致。 与 與  此为古“與”字写法。下面有两只手捧一个 形的东西,不知为何物。此字主要作介词、动词、连词。 兴 興  小篆写作  。《说文解字》:“起也。从舁同。同力也。”两手捧  ,古解为“同”字。 并(並)、兼、公、前,这些字是把“八”放在字头上的,却不能解读为双手(  )并举了。 并 並   二人并立之状,形与义相同。 兼 此为小篆写法。一只手握住两把禾苗。形与义同,兼者并也。 公 《说文解字注》:“公,平分也。从八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韩非子:“公者,平也,正也。”都是正解。只是这个“厶”字怎解?韩非子解为“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是循环自解,等于无解。只有形象说是“自环”,“厶”字可解为环,封闭的环便解为“厶”了,勉强说得通。但《说文解字》的“公”字只有  和 ,却有形无声,于是只有加“禾”旁的“私”字通行,而“厶”字被废去。 前 歬 小篆写作 。形如一只脚在一条船上。《说文解字注》:“不行而进谓之前。从止在舟上。”这样解释“前”字,颇觉勉强。今日只写成“前”,再无“歬”通用,得细分析。“前”字的确是从“歬”字化出的现代书写。写成“歬”,这上面实是 、 ,就是“止”字,十分明显;下面写成 、 ,舟形。今日写成“前”字。 从兵字说到分别以“八”和“丷”作为字底和字顶的不同。凡“ ”作字底的,都是双手形象,不能与“八”字和“大”字相混。现在该说到与兵相关的打仗用的武器了。唐兰教授说,古代男人就是狩猎、耕作、打仗;女人就是种植、采摘、饲养,更重要的是生打仗的武士和做家务的女娃。这也就是说古人的一生就是生存、打仗和传宗接代的事了。而打仗更是常事,因此就出现了各种武器。大概最早是用肉体相搏。看那个“鬥(斗)”的古字形象,肉体相搏,拳脚相攻。当然,顺手就用劳动工具作为武器。男人经常带在手边的斧头和砍刀,后来发展为专用的打斗武器,最惯用的就是戈、矛、剑、戟等。所谓十八般武器,形状各异,功能不同,而古代最常用的重要武器—弓箭,以竹木削成或铜铁打造的箭矢,可以发动远程攻击。于是用来防御的城郭沟池、宫墙卫池、望远的亭台楼阁相继产生,同时很多文字也相应地被发明了,以作交流之用。许多字已不可解,有些字虽然还有原始的痕迹,但大多成为形声字,无解读的意义了。 唐兰教授只解说了“战”“争”和已说过的肉体斗争的“鬥”。“战(戰)”,《说文解字注》:“从戈,单声。”“战”和“单”是双声字,形亦近,是假借字。说到“争( )”字却是很形象的字,一只手伸出,另一只手持一个棒,两人正在争抢棒子的样子。 唐兰教授认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都与武器有关。甲, ,小篆写作   ,可以解为一种武器形象或一种战甲。乙, ,也是一种武器。丙, 、 ,也许是火攻的工具,故古来丙属火。丁, ,也是一种武器。至于戊, ,小篆写作 ,大都解为类似戈的武器,或加了钩,或解为人执戈守卫,所以古称“戍( )边”,就是守卫边疆的意思。己, ,小篆写作 ,很像一个弓,也有解为人挺着肚子的样子。庚, ,小篆写作 ,是手握一个武器叉( ),在练叉也。辛, 、 ,已被公认为一种惩罚性的刑具。壬, ,金文写作 ,形近工具,也可能是一种武器。至于癸, ,籀文写作 ,小篆写作  ,也为一种武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皆为武器之属,也算一解。 “癸”字头上那个顶“癶”,其实是  的简写。这是两个“止”字并列背立。發、癹以及所有写作“癶”字作顶的字,都应解为两个“止”字,即两只脚,所以《说文解字注》谓“癹( )”为足踏夷草。但是《说文解字注》对“殳( )”的解读则不同,认为“殳”是一种立在车前伸出的武器,“从又,几声”。其甲骨文为 ,是手持的一个尖锐的武器。从又,实即从手( ),故几( 、 )与 通。从这个“癹”字就连到一个常见的“发(發)”字,可解为武士双脚立地,手持  ,以引弓发射,故“發”的原意为发射武器也,后通用为送出去之意。不过,为何把双脚放在字顶呢?不解。 说到止( )又联想到解常用字,如“此( )”字,解为人到此即止之意。 正 小篆写作 。逢“—”即止曰正,“正”是“征”的初文。“囗”表征伐之地,“止”表行为。另一个“正”字脚歪着, ,竟解为“反”字,反者正之反也。这样说解“正”与“反”,可疑。 是 此为小篆写法。从日,正声,正直就是“是”。这算一解,但无法作别解,姑且从之。 西南联大,群星闪耀,涓涓细流,泽被后世。 中华文明,甲骨探源,星星之火,传薪续脉。 书中一堂堂课,如妙趣横生的帧帧画面,在西南联大回忆里经典重现;一句句话语,如引人入胜的个个镜头,在师生情谊里永恒定格;一个个甲骨文,如晶莹闪亮的粒粒珍珠,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