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超越: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研究(精)/上外文库
作者简介
江小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高等教育、大学变革等。著有《中国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优秀案例选集》、《从德国模式到美国模式: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组织变革研究》等;译有《从声誉到绩效:世界一流大学的挑战》;在《江苏高教》、《复旦教育论坛》、Research Evalu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金慧,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在线学习设计、区域国别教育研究和技术增强的语言学习等。著有《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的视角》等;在《远程教育杂志》、《外语界》、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Sage Op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全国教育规划等课题。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十章,每章聚焦一个国家及其案例高校。 第一章详细介绍了瑞士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模式,以及伯尔尼应用科学大学的案例。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探索和实践,瑞士应用科学大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大学体系。在宏观层面,瑞士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明确发展定位,例如制订高等教育规划、进行绩效评估、提供经费支持、建立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以及设立高等教育协调组织等,以确保它们在规划内有序发展。在微观层面,应用科学大学内部结构的设计旨在实现其办学目标,通过规范化的流程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些流程包括优先录取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设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提供实践性课程、招聘和培养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以及鼓励师生从事应用型科研等。 第二章聚焦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特别以亚琛应用科学大学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本章首先详细介绍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内涵,回顾了其形成和发展历程,同时展示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现状。其次,通过详细探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课程体系、双元制度以及双师制度,深入介绍应用科学大学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通过与其他类型的大学进行对比,以及对不同高校的经费来源和支出方式进行比较,使读者了解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资金流向和管理情况。此外,本章还探讨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活动,以及为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而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同时,本章还对亚琛应用科学大学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涵盖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展示了一所典型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模式。最后,本章还结合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呈现了亚琛应用科学大学在追赶数字化进程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章聚焦于日本专门职大学的发展情况,特别关注国际时尚专门职大学的案例。尽管日本的专门职大学历史相对较短,但是国际时尚专门职大学作为早期建立的机构,致力于将“大学”与“职业”有机结合起来。该校以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人文素养。同时,该校积极推行“广开门户”的招生政策,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通用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重视生产实践和实际工作场景的训练。在师资队伍方面,国际时尚专门职大学将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保持了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学术研究方面,该校积极进行各类原创性研究,同时专业课程体系经过精细化和体系化的设计。在学生就业保障方面,该校实施相应举措,以保障学生的职业发展。通过对国际时尚专门职大学的深入剖析,本章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明确职业本科定位、强化专业技能培养、设立多元化招生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职业课程设置等,以适应数字化市场需求、深化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加强学生就业保障等。 第四章聚焦于奥地利应用科学大学系统。与其他坚持高等教育双元制度的国家不同,奥地利应用科学大学系统在建立初期受到了外部因素的深刻影响。地缘政治的演变,特别是加入欧盟的必要性以及东欧市场的开放,迫使奥地利政府不得不对教育政策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为了构建一个多元、灵活且有序的应用科学大学系统,奥地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立法、结构调整和资金投入,这些措施赋予了奥地利应用科学大学高度的自主权。同时,这些大学也被赋予了自由、双元性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深度融合地区经济的特点。在这样的体系下,上奥地利州应用科学大学充分把握了本地人才需求和市场环境,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科研置于优先位置。这一举措推动了知识从实验室和课堂向企业的转移,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创造了附加值,并支持了可持续性发展。该校不仅成为孵化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的摇篮,还促进了上奥地利州的经济增长。 第五章聚焦于荷兰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状况,并以阿姆斯特丹应用科学大学为案例进行了详细探讨。阿姆斯特丹应用科学大学是荷兰最大的应用科学大学之一,成立于1993年。该校提供学士学位以及多个专业的硕士学位项目,同时也为国际交流生提供教育机会,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从而在专业领域取得高水平的实践成就。该校的发展战略计划明确以“可持续性”“多样性和包容性”“数字化”为三个关键发展维度,鼓励学生通过创新解决方案来应对城市面临的各种挑战。该校充分利用所在城市的国际化优势,致力于培养具备跨文化能力和国际工作或学习经验的毕业生。阿姆斯特丹应用科学大学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强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和研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此外,该校还积极推行与企业、其他高校以及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广泛合作,这一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以及与其他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合作贯穿了阿姆斯特丹应用科学大学的整个发展历程。 第六章详细介绍了芬兰应用科学大学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办学模式与特色,以及芬兰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的案例,包括该校的办学背景、定位目标、专业设置、招生方式与入学资格、教学理念与方法、师资建设与管理、应用型科研等。芬兰应用科学大学是芬兰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至今已取得预期成功,不仅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制度保障方面,芬兰应用科学大学注重顶层设计,通过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在专业设置方面,芬兰应用科学大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在人才定位方面,芬兰应用科学大学以实践为导向,着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招生方面,芬兰应用科学大学的生源来源多元化,准入资格设计科学合理;在师资建设方面,芬兰应用科学大学加强专兼结合的“三师型”建设。此外,芬兰应用科学大学不仅注重办学区域布局,促进机会公平分布,还积极采用开放式和多样化学习形式,推动终身学习发展。 第七章详细审视了葡萄牙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演进历程,着重剖析了其地方化、国际化以及多元性等特质。以葡萄牙最大的公立应用型本科高校——波尔图应用科学大学为案例,从多个维度深入研究了葡萄牙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在办学目标和理念方面,这些高校结合地域特征强调市场需求,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其教育使命中,培养学生具备实际职场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满足本地和全球市场的需求。在招生方式和入学资格方面,葡萄牙应用型本科高校采用多元化的招生途径,向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开放入学机会,这种灵活性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覆盖范围,使更多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在教学理念与方法方面,这些高校强调实际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项目和实习,这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培养其在实际职场所需的技能。此外,注重平衡师资力量,确保教师的质量和实践经验,保持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是葡萄牙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科研与质量保障方面,这些高校重视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并借助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育质量。此外,这些高校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发展路径和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第八章详细介绍了丹麦应用科学大学的历史和现状,主要关注丹麦达尼亚应用科学大学的案例,深入分析了该校以实践为导向、灵活响应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先进办学理念与特色。丹麦达尼亚应用科学大学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在其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和社区服务。此外,该校招生政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为不同学生提供了入学机会,确保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性。学制与学位体系的设置旨在满足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专业与课程设置紧密关联实际行业,培养学生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丹麦应用科学大学注重教职员工的实践经验,以保持与行业的联系,同时实施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计划,以保持高水平的教职员工队伍。在科研方面,丹麦应用科学大学鼓励跨学科研究以及与产业界的科研合作。该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则确保了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聚焦于挪威应用科学大学,特别以西挪威应用科学大学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首先,本章概述了挪威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多次改革经历,挪威将州立大学学院逐渐合并升格为应用科学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并存,形成了高等教育体系的二元结构模式,对挪威经济的发展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本章聚焦于西挪威应用科学大学,探讨了该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招生方式、学制与学分系统、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与管理、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通过详细的分析,重点介绍该校积极发展产学合作,推动与其他大学、企业和政府机构合作,致力于开拓新的知识和专业等办学特色。最后,本章还参考并借鉴西挪威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路径与办学模式,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模式及发展路径提供经验和借鉴。 第十章详细探讨了比利时高等教育的演变历程,着重关注了应用科学大学在比利时的兴起、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确立。此外,本章以比利时荷语区的弗维斯应用科学大学为案例,深入分析该校的发展情况,包括学校概况、办学目标和定位、教学方法和创新、教职员工的培训和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应用研究、校企合作与就业情况,以及数字化转型对学校的影响。这一案例研究为我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尤其是关于如何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实现创新,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就业,以及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等方面。以弗维斯应用科学大学为代表的比利时应用型本科高校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开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特别体现在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提供法规政策保障、满足实际职场需求、加强产业合作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 以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之石雕琢我国本科职业教育之玉。 1.对象多元,案例典型。本书以德国、奥地利、瑞士、芬兰、荷兰、日本、比利时、葡萄牙、丹麦和挪威等十个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为我国职业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图表丰富,生动形象。本书作者精心绘制了大量图表,微观考察各案例国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路径、政策保障机制及其办学模式,为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整体进步建言献策。 3.体例统一,系统全面。本书正文十章分别从案例国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历史、发展路径和办学模式三个维度,全面把握高校的办学现状,深入识别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驱动力与制动因素,为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办学模式与发展路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