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
作者简介
徐惠萍,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曾任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历任珠海市委新闻秘书、珠海特区报社副总编、珠江晚报总编辑、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珠海市妇女联合会主席。在担任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期间,着力推动珠海历史文化发掘,长期致力于对容闳的研究,策划并撰稿纪录片《容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中国影视大奖提名奖。著有图书《先行者容闳》。
内容简介
有些人注定是为时代而生的,他们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横空出世,影响并推动那个时代。容闳就是这样的人。随着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欧洲殖民主义者的全球扩张,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遥远东方一个叫做澳门的小岛,成为古老帝国融入全球化的起点。而容闳就出生在与澳门一箭之遥的地方,他注定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作为最早留学美国的先行者,他不仅是中国百年留学大潮的开启者,而且他设计和推动的清朝第一次官派留美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转型播下了火种。 ——作者 1871年/容闳43岁 (容闳)前往南京,曾国藩接到“着照所请”的朱批,急邀容闳火速前往商定派遣学生出洋事宜,酝酿成立预备学校,制定留学章程。“至此予之教育计划,方成为确有之事实,将于中国两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矣。”(摘自《西学东渐记》) 9月3日,曾国藩李鸿章联名呈上《拟选聪颖子弟前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以培人才折》称:“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年余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熟,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9月9日,清廷批准奏折。同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沪局”,挑选学生进入“预备学校”,受命主持招生事宜。因报名学生极少,亲赴香港英文学校和得风气之先的家乡招生,首批30学生名额得以完成, 1881年/容闳53岁 陈兰彬、吴嘉善和国内守旧势力主张裁撤出洋肄业局。5月12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等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奏折称:“此等学生,若更令久居美国,必致全失其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 受排华潮影响,容闳申请留美幼童入读西点军校和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请求被美国国务院拒绝,加剧清廷不满。“予之所请既被拒绝,遂以此事函告总督。待接读总督覆书,予即知留学事务所前途之无望矣。”(摘自《西学东渐记》) 联系美国西方联合电报公司经理吉比·哈布尔,为周万鹏等25名留美幼童开设短期电报辅导班。这些学生后来成长为近代中国电报业的开拓者。6月18日,清廷批准奕?等奏请的《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折》。请求耶鲁大学波特校长联络美国百余名大学校长和教育界知名人士,联名致函总理衙门:“今学生如树木之久受灌溉培养,发荣滋长,行且开花结果矣,顾欲摧残于一旦而尽弃前功耶。”(摘自《美国各大学校长致总理衙门书》)。与美国文豪马克·吐温一起求助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格兰特私信劝阻李鸿章。所有努力均告失败。 8月8日、8月23日和9月27日,94名留美幼童分三批先后归国。是时,已有43名留美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另有17名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仅詹天佑、欧阳庚二名幼童完成学业。 《容闳图传》——中国留学生之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书图文并茂,展示容闳为实现理想之中华,推动中国近代留学事业,不断奔走呼吁,屡遭挫折而仍努力不懈。 300多幅历史图片,大量珍贵史料,串起恢宏的中国近代百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