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
作者简介
刘佳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义系教授,《现代传记研究》副主编。著有《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等.译有《诚与真》、《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神圣真理的毁灭》等。 约瑟夫·弗兰克(1918-2013),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荣誉教授,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斯拉夫语语言文学荣誉教授。代表作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1976-2002)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传记类),两次(美国大学优秀学生联谊会的)克里斯蒂安·高斯奖,两次(现代语言协会的)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以及另外一些荣誉。另著有《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1991)、《宗教与理性之间:俄国文学与文化随笔》(2010)、《回应现代性:文化政治随笔》(2012)等。
内容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第二卷涉及这样一个阶段, 它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案的共犯 被捕,终于十年后重返彼得堡,那时他是一个身心俱 变的人。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在他所经受的磨 难中寻找原因,在为他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之进程中 寻找结果,只要这些结果清晰可辨。 一八四九年四月遭拘禁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 夫斯基在俄国文坛的小圈子里已很知名,即使生活在 尼古拉一世严酷的军政统治下,他仍忙着为将来在俄 国文学及文化中的光荣奠定基础。事实上,当时最重 要的批评家维萨里昂·别林斯基曾热情洋溢地预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终有一天会享有盛誉,而许多跟他地 位相埒的竞争对手则会长久地归于遗忘;可是没过几 年,这种预言性的判断就被推翻。陀思妥耶夫斯基被 送往西伯利亚时,他第一部作品《穷人》的成功并没 有因后来的创作而延续,他没有实现早期的承诺,因 此普遍认为,他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作家。没有人能 够预见,他才能的惊人发展竟会让他成为现代世界文 学举足轻重的人物。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立即引起注意,是由于 其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特征。别林斯基称《穷人》是“ 我们在社会小说方面的第一次尝试”;在别林斯基的 评论后五年,亚历山大·赫尔岑于著名的《论革命思 想在俄国的发展》中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证 明“[我们的]文学作品逐步充满了社会主义的灵感和 倾向”。这些灵感和倾向花了很长时间才在俄国诞生 ,可以说最初是由臭名昭著、不公正的农奴制激发出 来的——这个制度长期以来困扰着有教养的俄国社会 优秀分子的良心,并成为一八二五年十一月流产的十 二月党人起义的一个动因。 从那时起,新的一代承继了相同的事业。与十二 月党人中间主要(但不是惟一)盛行开明的共和制理想 不同,如今激励人们的是社会主义理论,那是一八三 。年代在法国出现的主张。陀思妥耶夫斯基目睹农民 遭遇的残暴,这让他深受刺激;同时,阅读进步的、 人道的、模糊的空想社会主义文学(维克托‘雨果、乔 治·桑、欧仁·苏,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作家)也对他 产生很大影响,尽管书报检查官极力阻止,这些作品 还是从法国流人了俄罗斯。我们也不要忘记果戈理的 《外套》、《死魂灵》给俄国文学带来的新的活力, 别林斯基紧紧抓住这些作品,认为它们是同样“慈善 ”的社会文学倾向在本土的光辉范例。因此,在别林 斯基的激励下,当俄罗斯社会文化气候于一八四。年 代初从浪漫主义转向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时,年轻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有了足够的准备以积极应对。他第 一部作品的非凡成功表明,他跟那些导师和时代学习 得很好。但他不只是加入到文学运动或社会政治思想 潮流之中,这些思想致力于将俄国农民从奴役之下解 放出来,将俄国社会带进社会正义的新纪元。从一八 四八年冬天起,他还定期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 聚会,那是一个由年轻人参与的组织,他们聚集在米 哈伊尔·布塔舍维奇-彼得拉舍夫斯基家,讨论当时的 种种重大问题,遭受钳制的俄国报刊是禁止提及这些 问题的。一八四八年的欧洲,王权到处被推翻,新的 权利在获得,新的自由被主张。在这种紧张的期待气 氛的刺激下,国外空前的胜利消息又鼓舞人心,彼得 拉舍夫斯基小组的讨论就渐渐走向更加危险的道路, 导致他们不可抗拒地想模仿正在欧洲发生的那些英雄 壮举。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