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作者: 编者:王文进|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ISBN: 9787559487865

作者简介

王文进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治学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主,创作以六朝的历史感,抒写现代散文。著有《仕隐与中国文学——六朝篇》《南朝边塞诗新论》《南朝山水与长城想象》,散文集《丰田笔记》等。

内容简介

杨衒之此书既然以“伽蓝记”为名,自然要以寺院为标示位置的坐标。相对地,在描写景物时,也就近先从寺院有关的建筑物落笔。虽然六朝时期寺院有中国化的倾向,但是许多正规的寺院仍旧以浮图为中心,次及于佛殿,再及于讲堂、僧房等。又由于舍宅为寺的寺院也为数不少,故又多有及于庭园之描写者。 《洛阳伽蓝记》在描写景物时,虽然不像标示位置那般,故意使用生硬坚实的字眼,却也不是一味地放任笔势、随意挥写。杨衒之仍然极力保有全书的规律感。首先,在对待寺院的佛塔时,杨衒之除对永宁寺浮图详加描绘之外,在其他寺院还有浮图需要描绘时,则往往以永宁浮图为对照的准则,省略许多繁复的旁支。像卷一瑶光寺: 有五层浮图一所,去地五十丈,仙掌凌虚,铎垂云表,作工之妙,埒美永宁。 卷二秦太上君寺: 中有五层浮图一所,修刹入云,高门向街,佛事庄饰,等于永宁。 卷三景明寺: 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去地百仞……妆饰华丽,侔于永宁。 如此一来,在写景工作上,既有生动之实,又无繁复之累。至于描写到浮图以外的禅房、讲殿和庭园时,杨衒之又一改往昔散文笔法,转而用骈文俪句来铺写。今试以卷三景明寺与卷四大觉寺写景部分为例如下: 景明寺……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形胜之地,爽垲独美。山悬堂观,一千余间。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 房檐之外,皆是山池,竹松兰芷,垂列阶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 ——景明寺 ( 广平王)怀所居之堂,上置七佛,林池飞阁,比之景明。至于春风动树,则兰开紫叶;秋霜降草,则菊吐黄花。 ——大觉寺 这种逢上园林宅院则改用骈文俪句的写法,就全书而言,一方面造成多变化的画面,一方面又在变化之中呈现一种统一的秩序。这就是杨衒之在全书中,虽然笔写万端,却丝毫不失之于紊乱的法宝。 一旦完成了固定具体的空间建构之后,附属在后面的历史事件,立刻变成文学结构上重要的角色。这些历史事件不但成了对所有既存空间惋叹的声音,甚至成了一步一步摧毁空间的巨斧。整本《洛阳伽蓝记》之所以不断回荡着世事沧桑的感伤,就是来自这种结构上的奥秘。这样的结构,以永宁寺最为明显。杨衒之在标示永宁寺位置,描写永宁寺的华丽之后,立刻以“孝昌二年,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余。复命工匠,更铸新瓶”作为永宁寺崩毁的前兆。再来就是“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开始回顾一段北魏最惨痛的历史。这段历史,给了永宁寺清洗不掉的血腥。再来就是“北海王元颢复入洛,在此寺聚兵”,永宁寺又经历了一次政变的劫数。再来又是“永安三年,逆贼尔朱兆囚庄帝于寺”,叙述庄帝杀尔朱荣,引起尔朱家族的报复,终于再次发生弑君流血惨剧。至此永宁寺兴建初的光辉,已经为以上一件又一件的史事所掩覆。终于杨衒之在文末写到永宁寺大劫数的来临:“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十层的浮图,似乎就这样随着每一段历史事件的发生,而一层一层剥落。 在这种时间、空间交错的结构之下,原本只是客观性的空间,顿时成了有生命个性的存在,悲怆地站在以夕阳为主调的背景上,眼睁睁地接受时间的侵蚀,全书雄伟悲壮的美感,于焉涌来。 下面再以卷四宝光寺条为例。宝光寺是晋朝四十二寺中唯一留存至北魏的寺院。以石为基,显示其坚固性。杨衒之借赵逸描述了此寺的典故历史之后,就开始用一段骈俪文字加以描绘: 园中有一海,号咸池。葭菼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沐告归,征友命朋,来游此寺。雷车接轸,羽盖成阴。或置酒林泉,题诗花圃,折藕浮瓜,以为兴适。 接着又是一段时间记事: 普泰末,雍州刺史陇西王尔朱天光总士马于此寺,寺门无何都崩,天光见而恶之。其年天光战败,斩于东市也。 一座长久历史累积下来的宝光寺,到了北魏末年,也禁不住再三的纷争,而在尔朱天光与高欢的争夺战之前崩坏。可见全书最基本的美感结构,是建立在这个时间切割空间的形式上。即使他篇偶有清丽明快的景致,也必然要受到永宁寺已崩毁这件既定事实的制约,而被对照成只是一段毁灭前短暂的绚丽而已。 ◆从佛寺看北魏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除了精确地保存了北魏洛阳城的原貌,还有对洛阳城这段历史的回忆和批判。 ◆古都洛阳,伽蓝为证。在对佛寺形制规模和始末兴废的描写中,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 ◆《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齐民要术》合称“北魏三大奇书”,与《水经注》并称为“北朝文学双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详尽解读,轻松读懂。 ◆引领华文世界40年扛鼎之作,数百万读者奉为经典入门的必读书目。 ◆龚鹏程导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