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忍成历史](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415/15/20240415154048379.jpg)
出版社: 文化艺术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9.25
折扣购买: 往事不忍成历史
ISBN: 9787503946578
阎明(阎铭),原副总参谋长阎仲川之子,现为出版工作者。
我的父亲阎仲川——从作战参谋到副总参谋长 河北省定兴县杨村镇,距北平百余公里,紧邻拒马河,明清以来一直 是一个繁忙的水运码头,几十吨重的船舶上至县城,下经大清河直通天津 。 1922年2月11日,父亲出生在杨村镇一户颇为殷实的上中农家中。因排 行第二,取名仲川。据说,这份家业是我太爷置下的。1900年,遭袁世凯 和外国势力的镇压,山东部分义和团转移到直隶,保定以北的定兴、涞水 、易州、固安、涿州一带和天津以西的文安、霸县等地被义和团控制。太 爷从小习武,懂得一些拳脚,加之为人仗义厚道,被当地群众拥为义军小 首领,拉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这场被清政府利用的农民革命,很快 被镇压了。随后,老宅被查抄,太爷出逃,在察哈尔首府张家口警察局谋 得一差。几年后有了些积蓄,在老家置办了家业,还在镇上开了一间小杂 货铺。听家里老人说,阎家门最旺时,有几套马拉的大车,长年雇有长工 ,农忙时还雇短工帮忙。到了爷爷这一辈已家道中落,虽然吃穿不成问题 ,但已没有了往日的宽裕。 父亲8岁在本镇读小学。学校规定,学习成绩在前三名的学生可以免交 学费。父亲说他并不是聪明学生,但为了争取免费,给家里作个交代,只 能用功读书。每天放学回家,吃完饭便立刻返回学校住宿,为的是学校里 有灯可以看书自习。在校7年间,父亲每年都能获得班级前三名的成绩。 1937年6月父亲小学毕业。由于家境每况愈下,爷爷为了保障大伯能在 保定六中继续读初三,想让父亲弃学经商,到天津当学徒。可是父亲太想 读书了,便想找一个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学校继续学习。经努力考取了公费 的保定工业职业学校(相当于现在的中专),毕业后可进工厂当工人。 正当父亲准备到保定上学的时候,“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了。百里 之外卢沟桥的炮声隆隆,搅得人们惶恐不安。9月初,国民党参战部队开始 撤退,有一支部队经杨村南下,在拒马河上架设了浮桥。日本飞机在追击 国民党撤退部队时,连续数日对杨村渡口狂轰滥炸。瞬间,家乡被战火硝 烟笼罩。年仅15岁的父亲也被国民党抓了佚,强逼给一连长挑行李,走了 十几华里,连长看他年少力单,才将他放回。 日军的进攻和国民党的大规模退却,使保定地区陷入无政府状态。一 时间沉沙泛起,鱼龙混杂,以抗日为名的各种势力纷纷活跃起来。这其中 有真正的抗日队伍,有自卫性质的联庄会,还有土匪和各种帮会势力,他 们各霸一方,扩充地盘。1938年春,定兴当地的赵玉昆将几个村子里的农 民武装集中起来,拉起一支队伍,赵玉昆本人被冀中军区任命为冀中定、 易、徐、涞军分区司令(赵后来投降日本当了汉奸)。1938年6月,大伯带着 父亲参加了这支部队。 在这里还要提一笔我的大伯阎伯泉。大伯1918年生人,“卢沟桥事变 ”时就读于保定六中升初三。在我们老阎家,大伯可是一个见过世面、有 学问的人,是阎家门的希望,也是老阎家的重点保护对象。小时候听奶奶 说,那时候大伯从学校回家,穿着西装裤(当时农村还大多穿挽裆裤),白 球鞋,夹着网球拍,一副风流倜傥的样子。由于在保定府上学(当时的河北 省会),早早接受新思想,成为进步学生。“卢沟桥事变”后,反日浪潮高 涨,保定府已容不下一张读书的课桌,他便回乡参加了抗日队伍,并将自 己的弟弟——我的父亲带到部队。 参军不到一个月,日军对杨村镇进行了“扫荡”,一把大火把整条商 业街烧光,家里的杂货铺也未能幸免。此时大伯和父亲正在家中看望奶奶 ,被日军围堵在村中。家人极为恐慌,奶奶和大妈(大伯已成家)强迫大伯 和父亲脱下军装,化装成老百姓的样子躲过此劫。大伯妥协了,扒下军装 埋在水缸下面。父亲却坚决不从,他跳出后窗,利用地形与鬼子周旋,冲 出了包围圈。大伯却因老婆拖后腿就再也没回部队。解放后家人偶提这段 经历,都说如果不是一念之差,凭大伯的学识,如能坚持到革命胜利,其 职位不会比父亲低(平津战役时大伯在北平王府井照相馆当会计)。当然, 这都是后话。日军的残暴更坚定了父亲抗日的决心。 1938年9月,父亲被派到高丽镇干训队学习军事,内容主要为队列、站 岗放哨等一般军事常识,教官均是国民党旧军人。年底毕业,被分配到24 团5连当见习排长。3个月后,5连在反“扫荡”中散了一半。这时冀中军区 向赵玉昆部调干,父亲和其他7人被选中。1939年2月,他们在河间找到了 冀中军区,随后被编人参训队,开往冀西,由120师教导团代训。 参训队学习生活是正规、紧张、愉快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战术、测绘 ,更多的是政治。120师李贞同志(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多次给参训队上 课,主讲中共党史,这时父亲才真正接触到中国共产党。这期间,班长郭 伯海对他影响很大。郭伯海参加过长征,是120师译电员,他们每天生活在 一起,常给父亲讲述长征中贺龙、关向应英勇作战、艰苦斗争的故事。随 着对党认识的深入,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0月在班长介绍下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 在学习期间,120师在参训队驻地附近城南庄与日军打了一仗,参训队 都被动员起来,站岗放哨,做后勤工作。父亲觉得小小年纪就参加战斗, 很是自豪。 1939年冬,参训队结业。回到冀中后,父亲被分到冀中军区司令部作 战科当见习参谋,半年后转为正式参谋,从这时起便开始了他一生作战参 谋的生涯。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