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中国边疆经济学的名家(牛德林传)
作者简介
徐旭,男,1972年生,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已出版的著作有:《全球化发展》《整合发展》《跨国购并的整合之道》。
内容简介
美国边疆学派的“安全活塞”理论包括三个基本 论点:①“边疆是穷人的天堂”,它为每一个被压迫 的人开放了“经济平等”的机会;②边疆使美国工人 “不会接受低工资”,它保证了美国工人的“高”工 资水平;③边疆使美国社会“和谐地”“无冲突地” 发展。不难看出,这些理论观点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的反映,是不科学的。特纳把美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 的一片自由土地视为“边疆”。在他看来,自由土地 为每一个受压迫的人提供了自由平等的机会。它为穷 人、不满现状的人、受压迫的人敞开一条逃生之路, 因而它起着缓和社会矛盾、调节经济发展的“安全活 塞”作用。他写道:“只要一个人稍许努力就能达到 一个新的地方,他在那里可以参加按自己理想建立自 由城市和自由州的工作,那么谁还情愿留在受法律压 制的环境呢?”(特纳《美国历史上的边疆》,1920 年,第259页)被压迫的人离开原来被压迫的地方,使 原来存在压迫的地方的矛盾“缓和”了。因而,边疆 成了“安全活塞”。 作为美国历史学家的特纳,对于占领西部的暴力 事实讳莫如深,只字不提。他把对印第安人的野蛮屠 杀、驱逐和掠夺事件一笔勾销,而把向西部扩张和占 领西部,仅仅看作是有“开拓者精神”“富有理想” 的人们所进行的单纯开发土地的过程。依照特纳的逻 辑:“发现理想”的精神力量,推动了向西迁移;由 于西部的开放,人人获得了平等机会;由于机会的平 等,个人的“开拓精神”又可以进一步施展,从而导 致大资本的形成。显而易见,“安全活塞”理论,是 一种资产阶级欢迎的并为有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理论。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厉以宁在《美国边疆学派的“ 安全活塞”理论》(《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3期) 的专论中指出,“边疆——安全活塞”的三个基本论 点,都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 ,“边疆”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国内殖民地”,是美 国资本家和欧洲资本家的“天堂”,而不可能成为穷 人的“天堂”。追溯历史,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 府为了开发与巩固西部边疆,为了缓和财政困境,通 过一次次颁布土地法令,规定按一定限额(比如最小 单位不能少于640英亩)出售土地,要求一次付款。这 事实上是剥夺了贫困移民购置土地的机会,而能廉价 购置大块土地的只能是土地投机家、大官吏和较为富 有的农场主。尽管1820年再次缩小售地限额(80英亩) ,广大贫困移民能够购置土地的仍十分有限,能够大 量增置和垄断土地,并靠土地发大财的仍然是资产阶 级。即使从美国当时社会情况来看,农业的西部地区 和工业的东部地区之间的关系,明显地反映了城市剥 削农村的对立关系。东部通过商品的不等价交换以及 银行、运输等系统,对农业的西部进行剥削,保证了 工业的东部的利益,使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获得巨大 利益,巩周了大资本在美国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 济“发达”地区,把经济“不发达”的“边疆”当作 廉价原料的产地,最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为过剩资 本寻求出路的投资场所。这就是“边疆”在美国资本 主义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其次,“边疆”也并非如同特纳所说可以“维持 高工资水平”。特纳认为,西部是穷人的“天堂”, 一切受压迫的穷人都可以在自由土地的西部“占有一 个农场”,使东部工人不会接受低工资,这同样是不 正确、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转化 形式,它受劳动力供求规律支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工资量最多只能同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量相当。即使舍弃这个根本理论原理不谈,还有两点 理由说明边疆学派的错误。其一,从历史上看,19世 纪20年代的实际资料表明,当时一般工人生活在“饥 饿的边缘,他们即使能幸而不夭折的话,也无法为自 己积蓄下养老的费用”。其二,必须明确美国西部的 自由土地是向哪个阶级开放,其自然资源由谁占有和 支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美国西部丰裕的自然 资源和未开垦的土地,使劳动者提供的更多的剩余劳 动和剩余产品归资产阶级无偿占有,而不可能转化为 “高”工资。 最后,同前两个错误论点相联系的是“边疆保证 阶级协调”的论点。特纳说:“西部的自由空间”对 美国社会上的矛盾和冲突“天然起着一种医疗作用” ,它保证美国社会是一个“经济平等……并包含着政 治平等”的社会。边疆学派称这种作用是“心理的安 全活塞”。这种阶级调和论的错误是很明显的。19世 纪的美国社会是一个劳动与资本对立的阶级社会,它 绝不会因西部工人能在自由土地上“取得自己所需要 的东西,,而消失阶级对抗的因素;绝不会由于东部 在业工人向西迁徙作为“对雇主的要挟”而对雇工做 出让步,从而使两大对抗阶级彼此“协调”起来。 P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