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医案拾遗

朱丹溪医案拾遗
作者: 校注:战佳阳,邰冬梅,王雪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7.92
折扣购买: 朱丹溪医案拾遗
ISBN: 978703069165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中 风
  丹溪治一人患滞下。一夕昏仆①,手舒撒,目上视,溲注,汗大泄,喉如拽锯②,脉大无伦次。此阴虚阳暴绝也。盖得之病后酒色。急灸气海穴,以续阳气,渐苏。服人参膏数斤而愈。[1]
  一肥人,中风,用苍术、南星、酒芩、酒柏、茯苓、木通、升麻、厚朴、甘草、牛膝、红花,水煎。先吐,后药。
  一人中风,口眼歪斜,语言不正,口角涎流,或③半身不遂,或全体如是。此因元气虚弱而受外邪,又兼酒色之过也。以人参、防风、麻黄、羌活、升麻、桔梗、石膏、黄芩、荆芥、天麻、南星、薄荷、葛根、赤芍药、杏仁、川归、川芎、白术、细辛、皂角等分,加葱姜水煎,入竹沥半盏,随灸风市、百会、曲池和绝骨、环跳、肩髃、三里等穴,以凿窍疏风,得微汗而愈。
  李真三,患中风,半身不遂。羌活愈风汤加天麻、荆芥、僵蚕各一钱而愈。
  吴能三,患中风,卒中昏不知人,口眼*④斜,半身不遂。痰厥、气厥。二陈汤加姜汁炒黄连、天麻、羌活、麦冬、僵蚕、南星、荆芥、独活、姜汁、竹沥。[2]
  姜晟,年五十三岁,好饮酒,患中风,口*斜。搜风汤内加姜汁炒黄连、地龙、全蝎各八分,羌活、荆芥各一钱。
  邱信,年四十三岁,患中风,肚甚疼,口眼*斜。苏合香丸服之,就⑤愈。后加姜汁竹沥全愈。[3]
  徐浦三,好色,妾四人有色,患中风,四肢麻木无力,半身不遂。四物汤加天麻、苦参、黄柏、知母、麦冬、人参、白术、黄芪、僵蚕、全蝎、地龙而愈。
  顾京一,年三十二岁,患中风,半身不遂,臂如角弓反张⑥。二陈加麦冬、川芎、当归各一钱,天麻、羌活、姜汁、炒黄连、黄芩各七分,荆芥、乌药各五分。数十贴而愈。
  邱敏六,年三十六岁,患中风,四肢如瘫。此人好色,从幼做买卖,有外事。二陈与四物汤加人参、黄芪、白术、麦冬、姜汁、竹沥。百十贴而愈。
  周忠信,患中风,头疼如破,言语蹇⑦涩。小续命汤加防己、肉桂、黄芩、杏仁、芍药、甘草、芎藭、麻黄、人参、防风 一两半,羌活、大附子 半两,水三盅,枣二枚。食前煎服。
  方延一,年三十九岁,患中风,一身俱麻。乌药顺气散加人参、白术、麦冬、川芎、当归。而愈。
  陶文三,年五十六岁,患中风,身如刺痛。四物汤加防风、荆芥、蝉脱、麦冬、蔓荆子。王从一,年四十二岁,十指尽麻木并面麻。乃气虚症。补中益气汤加木香、附子 各五分,愈。又加麦冬、羌活、防风、乌药,服之,全愈。
  汪文富,年四十六岁,患中风、偏枯⑧,四肢不随,手足挛拳。二陈汤加防风、虎胫骨、当归、杜仲、牛膝、续断、金毛狗脊、巴戟、石斛 各一钱。[4]
  言清一,年三十七岁,乃匠⑨者,勤于动作,能饮酒,患中风,头目眩晕。二陈汤加防风、羌活、当归、芍药、人参、白术、黄连、熟地、川芎、甘蔗汁。
  胡清,年三十六岁,平日好饮酒,大醉,一时晕倒,手足俱麻痹。用黄芪一两,天麻 五钱,甘蔗汁半盏。
  时付三,患中风,双眼合闭,晕倒不知人,子也不识。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二合。愈。
  邓士付,患中风,卒⑩暴,涎流气闭,牙关紧急,眼目俱被损伤。二陈汤加白芷、天南星、甜葶苈、姜汁、竹沥,二合。愈。[5]
  金付七,患中风,攻注四肢、骨节痛,遍身麻木,语言蹇涩。二陈汤加川芎、羌活、姜蚕、枳壳、麻黄、桔梗、乌药。服之,愈。
  徐太一,年二十三岁,患中风,一时晕倒不知人,母也不识。二陈汤加南星、当归、芍药、黄芪、熟地。
  孙文正,年六十一岁,患中风,手足瘫痪,痰壅盛 ,头眩。二陈加南星、姜汁、竹沥,服之。愈。
  宗京舍,年二十九岁,患中风,四肢麻木,双足难行。二陈汤加当归、人参、麦冬、黄柏、杜仲、牛膝、白术。
  何澄,患中风,四肢不知痛痒,麻木,乃气虚。大剂四君子汤加天麻、麦冬八分,黄芪、当归身。
  穆林,年五十四岁,患中风,并小肠疝气。二陈汤加吴萸、葫芦芭、小茴香、熟地 各一钱。(以上自《名医类案》卷一)
  『注释』
  ①仆:倒下。
  ②喉如拽锯:喉中痰鸣,呼吸困难而产生拉锯样的声音。
  ③或:有时。
  ④*(wāi歪):同“歪”,不正。
  ⑤就:接近,趋向。 
  ⑥角弓反张:病人的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如角弓状。
  ⑦蹇(jiǎn捡):通“謇”,口吃,结巴。
  ⑧偏枯:指一侧肢体偏瘫后,患肢比健侧枯瘦,麻木不仁。
  ⑨匠:木匠。
  ⑩卒(cù促):通“猝”,突然。
   壅盛:堵塞得十分严重。
  『按语』
  丹溪论中风以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为辨。以实邪治而效。丹溪治疗中风重视顺气化痰,并兼顾活血、益气、养血。
  [1] 此为中风之脱证,救脱如救火,岂容稍缓。案中急灸气海,是救急方法。然古人救脱用独参汤,从无用参膏者,煎参膏一法,大可商榷。
  [2] 责之于外邪而重用解表药以凿窍疏风,不同于丹溪对中风的病机认识和一般治法,效用如何,有待考证。
  [3] 中风闭证,作痰治,组方甚佳。
  [4] 以虎胫骨、牛膝、杜仲等养血暖筋,治法灵活,各种补肾药的功效远远超过二陈汤。
  [5] 此为中风闭证,以二陈汤加姜汁、竹沥用其他药物为治,符合丹溪“治痰为先”的原则。
  二、伤 寒
  丹溪治一人,旧有下疳疮,忽头疼、发热、自汗,众作伤寒治,反剧。脉弦甚,七至①,重则涩。丹溪曰:此病在厥阴,而与证不对。以小柴胡加草龙胆、胡黄连,热服,四贴而安。[1]
  施宗一,患伤寒,连饮水,大碗十数碗。小柴胡加花粉、干葛。
  吴支七,患伤寒,发热如火,口干要饮水。小柴胡去半夏加干葛、花粉、黄芩。
  梁本一,患伤寒,胸胁疼。小柴胡加木通、枳壳、薏苡、香附、芍药。
  黄进,年五十六岁,好饮酒,患伤寒,发热,口干似火烧。补中益气汤内加鸡矩子 八分、甘蔗汁 二合、芍药、地黄汁、当归、川芎各一钱。服之愈。[2]
  李谨三,年三十四岁,患伤寒,发热,身如蒙②刺痛。四物加生地、红花各八分,人参、白术,黄芪。
  马敬一,患伤寒,发热身痒。小柴胡内加紫背浮萍、川芎、当归、牡丹皮、白芍、熟地黄。
  吴亮,年六十三岁,患伤寒,发热头痛,泄泻一日一夜二三十度③。五苓散加白术、神曲、芍药、砂仁各一钱。服之,愈。
  朱宽,年四十二岁,患伤寒,肚腹疼痛,发热如火。人参养胃汤内加柴胡、煨姜、干姜。服之,愈。[3]
  姜连一,患伤寒,腰疼,左脚似冰。小柴胡汤加五味子十二粒,黄柏、杜仲、牛膝。
  唐敬三,患伤寒,发热心疼。人参养胃汤加知母、砂仁、草豆蔻各一钱。
  邵璠一,患伤寒,发热胸疼,痛如刀刺。小肠经也。小柴胡加木通、前胡、灯心。
  刘光泽,年七十一岁,患伤寒,头疼发热,四肢冷如冰。局方不换金正气散加五味子、黄芪、人参、白术、当归身。
  顾曾八,年五十二岁,患伤寒,偏枯,四肢不随,手足挛拳。济生方加虎骨酒、石斛、石榴叶、防风、虎胫骨、当归、茵芋叶、杜仲、牛膝、芎藭、苦参、金毛狗脊、苍术、木通。
  罗光远,年六十三岁,患伤寒,发热,四肢不随。补中益气汤而愈。
  周本道,年三十七岁,患伤寒,头痛略④恶寒。小柴胡汤加人参、白术、川芎、当归、白芷。
  浦海二,患伤寒,头痛,人参养胃汤而愈。
  张民一,患伤寒,发热头疼,四肢骨痛。人参养胃汤加枳壳、桔梗。
  邱本三,患伤寒,发热,四肢倦怠。补中益气汤加柴胡、黄芩。
  林信一,患伤寒,发热,补中益气汤而愈。
  曹九三,患伤寒,腰肚疼痛。人参养胃汤加杜仲、姜汁。服之,愈。
  吴中六,患伤寒,双脚挛拳,寸步难行。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服之而愈。
  胡文亮,年三十五岁,好男色,患伤寒,发热,四肢无力,两膀酸疼。小柴胡加四物汤,加人参、白术。服之,愈。
  言秉安,年五十岁,患伤寒,发热,四肢厥冷。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木香、麦冬、丁香。
  孔士能,患伤寒,发热,四肢无力,腰疼。小柴胡加白术、黄芪、五味子、天花粉、干葛。
  曹江,患伤寒,发热,气喘咳嗽,有痰。参苏饮减去紫苏,加麦冬、天冬、贝母、款花、白术各等分⑤。[4]
  江亮,年三十六岁,患伤寒,咳嗽,夜发昼可⑥。作阴虚治之。补中益气汤加天冬、麦冬、当归身、五味子十五粒、贝母。[5]
  许纪,年三十九岁,患伤寒,发热,狂言⑦谵语⑧。小柴胡汤加黄连、人参、白术、生甘草。
  高远,年六十一岁,患伤寒,发热,腹痛。人参养胃汤加木香、白芍药。服之,愈。
  方述,年四十九岁,患伤寒,胸热口干,大便泄泻数十次。五苓散加白术、神曲、白芍、麦冬、干葛、五味子。服之,愈。
  毛能三,患伤寒,足冷到膝。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人参一钱五分。而愈。
  项太一,年二十九岁,患伤寒,头痛发热,胁疼,四肢疼痛,胸痛不止。小柴胡汤加羌活、桔梗、香附、枳壳。愈。
  许祖一,年十一,患伤寒,头疼,发热,自汗,连腰痛。小柴胡汤加枳壳、白术、香附、木通。
  高阳三,年四十五岁,患伤寒,胁痛,膀疼。香苏饮加人参、柴胡、桔梗、香附、黄芩。(以上自《名医类案》卷一)
  朱丹溪治一人,素⑨嗜⑩酒。因暴 风寒,衣薄遂觉倦怠,不思饮食,至夜大发热,遍身疼痛如被 杖,微恶寒。天明诊之,六脉浮大,按之豁然,左为甚。因作极虚受风寒治之。人参为君,黄芪、白术、归身为臣,苍术、甘草、木通、干葛为佐使。大剂与之,至五贴后,通 身汗如雨,凡 三易被,得睡觉来,诸证悉 除。[6]
  卢兄,年四十九岁,自来大便下血,脉沉迟涩,面黄神倦者二年矣。九月间因劳倦发热,自服参苏饮二贴,热退。早起小劳遇寒,两手背与面紫黑,昏仆,少时却 醒,身大热、妄语、口干,身痛至不可眠。丹溪脉之,三部 不调,微带数,重取虚豁,左手大于右手。以人参 二钱半,带节麻黄、黄芪 各一钱,白术二钱,当归 五分。与三五贴,得睡,醒来大汗如雨,即安。两日后再发胁痛、咳嗽,若睡时,嗽不作而妄语,且微恶寒。诊其脉似前,而左略带紧。丹溪曰:此体虚再感寒也,仍以前药加半夏、茯苓。至十余贴。再得大汗而安。后身倦不可久坐,不思饮食,用补中益气去凉药加神曲、半夏、砂仁。五七十贴而安。[7]
  一人五月内,大发热而谵语,肢体不能举 ,喜冷饮。丹溪诊其脉洪大而数,用黄芪、茯苓浓煎如膏,却用凉水调与之,三四服后,病者昏愦 如死状,但颜色不改、气息如常,至次早方醒,诸证悉退而安。[8]
  『注释』
  ①七至:即一息七至。
  ②蒙:受,遭受。
  ③度:次。
  ④略:稍微。
  ⑤等分:相等的分量。
  ⑥可:尚可,正常。
  ⑦狂言:病态下言语粗鲁狂妄,失却理智控制的症状。
  ⑧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胡言乱语的症状。
  ⑨素:平时。
  ⑩嗜:特别喜好。
   暴:同“曝”,遭受。
   被:遭受,蒙受。
   通: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