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古籍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2.80
折扣购买: 南川冰蘖全集(全二册)
ISBN: 9787573201393
陈献章对于明初思想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广东,形成白沙学派。陈门弟子中,影响最大的,一早一晚,是林光和湛若水。林光(1439-1519),字缉熙,号南川,晚年更号南翁,广东东莞县茶园人。是陈献章早期弟子中最知名的,他比陈献章只小11岁。林光27岁考中举人,对于他的聪慧早熟来说,来得并不特别早。第二年考进士,名落孙山。三年后再考,又失败,这年31岁。跟他一起下第的还有陈献章,二人“同时下第、同舟南还”,路途交谈之中,林光发现,下第虽同,学问境界大不同。还乡不久之后,就亲至新会,师从白沙先生,往来切磋问学,悠游林下近十年。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林光有位好父亲。陈献章在《宝安林彦愈墓志铭》里有深情的怀念,他父亲是位小商人,“赡于才而周于事”,就是多才多艺、思虑周密,对儿子尤其好,见到当时名流所作的佳文字,“亟手录与光”,“携钱入市买书,率为光所欲得,不问值多寡”。并非十分富有,但愿意付出。成化十五年(1479),林光41岁,林父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他肩上。四年之后,林光虑及家贫母老,“非禄无以为养”,而“非仕无以得禄”,只得告别十五年的林下生活,赴京应成化二十年(1484)会试。结果没有考中,仅中副榜,除授浙江嘉兴府平湖县儒学教谕,相当于平湖县教委主任兼县学校长,指导平湖县秀才考举人。常诵杜诗“苦被微官缚,低头媿野人”,又自作诗云“掷却微官任素怀”,可见其志。后担任山东兖州府儒学教授、浙江严州府儒学教授、北京国子监博士、襄王府左长史等职,都是小官,但声誉颇好。担任学官期间,颇称得士。年75乞致仕,获准还乡,“日坐厅事,手不释卷,每兴到,曳杖逍遥门巷,凝望山川”,年81卒。
林光跟陈献章学习的、以及后来当学官在士人中所号召的,就是修身,即“立事业勋劳于幽独细微也,明进退去就于起居饮食也”。简单说,就是在日常小事上克己修身,才能在关键时刻出处去就问题上不犯错误。弘治十七年(1504),林光升任襄王府左長史。但是在这之前,宁王府同样以长史之职相授,林光却拒绝了。他说“但恐日后事有不由己时”,后来宁王朱宸濠果然反叛被诛,可见其颇能以小见大、防微杜渐。 陈献章给林光的信里说:“承谕道学,所见甚是超脱、甚是完全,舞雩三三两两,正在勿忘勿助之间,大都可以意会。”白沙学派的意见是针对朱子而起,朱子要求多读书,向外格物,陈献章、林光依然主张重视道德修养,但要“勿忘勿助”,既不要不修养也不要过于用力、过于刻板,不要道貌岸然,要像曾点“舞雩台下咏而归”那样放松、那样自然。这在明初是较有影响的。陈献章《与曾侍御书》中说:“得此道而践履笃实者,惟缉熙一人而已。”罗一峰就说:“陈公甫倡道东南,先生(指林光)实左右之。一时学士尽脱枝叶,认得本根,道学灿然复明。”庄定山赠林光诗也说:“眼中何敢寻常接,天下今谁第一流。”可见时论之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