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汉语哲学)(精)/未来哲学丛书

存在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汉语哲学)(精)/未来哲学丛书
作者: 孙周兴|总主编:孙周兴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1.10
折扣购买: 存在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汉语哲学)(精)/未来哲学丛书
ISBN: 9787100178488

作者简介

孙周兴,1963年生,绍兴会稽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999-2001年在德国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艺术哲学、技术哲学等。主要著作有《语言存在论》《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存在与超越》《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等。主编有:“尼采著作全集”(14卷)“海德格尔文集”(40卷)“欧洲文化丛书”“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主要译作有:《海德格尔选集》《尼采三书》《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尼采》《哲学论稿》《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内容简介

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第三章中,海德格尔有一段话例述了系动词sein的不同用法,诸如“上帝在”;“地球在”;“大厅中在演讲”;“这个杯子是银做的”;“农夫在种地”;“这本书是我的”;“敌人在退却”;“狗在花园里”;“群峰在入静”等等[ 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89页(此处引文有省略)。]——这是现有中文译本的译法,译者熊伟先生对各句子中出现的系动词sein的现在时直陈式单数第三人称形式“ist”未作统一处理,而是分别把它们译成“(存)在”与“是”,应该说,这是合乎原义的译法(因为系动词sein本来就有表存在和表判断的双重用法),也是照顾到汉语语感的译法。然而,“是派”代表人物之一王路却坚持要把这些句子中出现的系动词sein毫无区别地统一译为汉语系词“是”,于是,上面的句子就成了:“上帝是”;“地球是”;“大厅中是在演讲”;“这个杯子是银做的”;“农夫是在种地”;“这本书是我的”;“敌人是在退却”;“狗是在花园里”;“群峰是/一派寂静”。[ 王路:《“在”、“存在”与“是”——纪念熊伟先生诞辰100周年》,第十六届中国现象学年会论文集《存在、现象与理性》,北京大学哲学系,2011年10月,第68页。同样内容也见王路:《读不懂的西方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9页。] 这委实是一项颇为有趣的译文试验;而在我看来,也正是这种改译暴露了“是”派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且不说王路所建议的译文“上帝是”(德语原文为Gott ist)和“地球是”(德语原文为Die Erde ist)完全没有传达出原文句子中应有的“存在”之义,像“狗是在花园里”——德语原文为Der Hund ist im Garten——这样的译文,我认为就不是正常的翻译,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一个错误的翻译,因为在日常的(正常的)语境里,我们总是会问“狗在哪儿?”——答曰“狗在花园里”,而不至于问“狗是在哪儿?”——答曰“狗是在花园里呀”。只有在异常的、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情境下,比方说,当“狗在花园里”这个陈述句的真实被置疑而受到进一步追问时,我们才会说“狗是在花园里呀!”不过,在后一种情况下,句子中的“是”与其说是一个系词,还不如说是一个副词了。[ 王力早就指出过,“是”字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系词,比如,当谓语不是名词性质的时间,谓语前的“是”就不是系词,如“他实在是很爱你”。参见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1页。] 1.本书是著名哲学学者孙周兴教授对西方哲学翻译及西方哲学与汉语哲学关系的所思所想。 2.本书是著名学者孙周兴教授专论西哲汉译问题的论文集,内容丰富,也颇多创见。 3.本书从对海德格尔著作的汉译问题入手,廓清了哲学翻译中的许多误解和混乱,并对汉语哲学的未来做出论证和展望。 4.本书收入《未来哲学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