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团队
作者简介
"曾仕强 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是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学问渊深,世情洞达。他曾是央视《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被著名国学专家钱文忠教授尊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天人之师” "
内容简介
\"以人为本的理念永不变 中国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中国的团队是互动型的,不提倡个人主义。曾有一种怪现象:越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越不受企业的欢迎。关于这一点,企业的回答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学问很好,但是太自我了,没办法和别人合作。 一个人要投入一个团体,就不能太自我。凡事好商量,遇到争执,各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才能维护团结,否则就是一盘散沙。太过于自我的人,在公司里只能大材小用。即使他学问很好,专业素养也很好,可是老板只能让他做可以独立完成的项目,因为他跟谁都合不来。在美国,个人主义却可以行得通,你有能力,就要表现出来。但这样的人在中国往往会吃大亏,在中国,凡是有能力就马上表现、自我膨胀的人,很快就被淘汰出局了。 中国人的要求比较简单,只有两个字——合理,合理就好。合理是人决定的,不是法决定的。合理不是通过制度产生的,制度比较死,而人比较灵活。 不可否认,中国人比较喜欢变化,在中国人看来,不变是非常态,变是常态。懂得怎么变的人已经把“变”当成家常便饭了, 就不会再谈“变”。 中国人都很安分守己,但是当情况许可的时候,就会想到变通。中国人不会乱变,但时刻保留变通的余地。 不变的文化本质 科学技术不存在国界性,是可以并且值得借鉴和运用的。但是团队管理涉及的是最为复杂的人的因素,必须依据团队管理的对象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特性来予以不同的处理。因此,要把握中国式团队管理的核心内容,首先就应该从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 中华文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外在表征,只要汉字继续存在,那么中华文化就不会消亡。 从古至今,汉字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最直观的就是从繁体到简体的转变。那把汉字简化以后,会不会改变中华文化呢?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我可以很清楚地说明,尽管我们的文字正经历着贯穿始终的变化过程,但是并不能影响到中华文化的本质。 汉字跟西方的文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西方文字以句为单位,一个单词是不能说明意思的;汉字以字为单位,一个字只要写出来,哪怕不认识,也能基本猜出它的意思。因为汉字把形状、声音、字义结合在一起,使得每个人可以观其形而知其音, 观其形而明其意,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汉字的部首偏旁都是有讲究的,带有“犭”的字,多半跟动物有关系,如猫、狗、猪等;带有“心”的字,多半跟心理活动有关系,如思、想、念等。 文化变与不变的差异性 汉字一直在变,汉语一直在变,中国人也一直在变,但是汉字、汉语和中国人尽管变来变去,又好像没有变一样,这也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地方。 有原则的变 我们有一个概念叫“经”,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把“经”抓得牢牢的。“经”是根本的原则,不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如果没有根本的原则,变到最后就会一无所有。中国人的变化依据四个字——持经达变,就是说你不能够变得太离谱,谱就是“经”, 离经就是叛道。持经达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中国人的“经” 找出来,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变化的。中国人是有原则地变,不是没有原则地乱变。我们首先分出可变和不可变两大部分,变的只是可变的部分,不可变的部分永远不变。虽然中国人变来变去,但是基本的东西从来没变过。变的只是形式,而非本质。持经达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的方式可以变,生活的法则不能变。生活方式必须变,不变的话就活不下去。在21 世纪,你不可能还维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而要更适应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有很多事情自古至今都没有变,确切地说,有形的、看得见的东西一直在变,非常爱赶时髦。但是对无形的东西非常执着,永远不会改变。 举个例子,中国人重视孝道,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里面,孝顺父母不会改变,小孩再怎么调皮,也知道要孝顺父母。 变即不变的表现方式 世界上的文化从变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永远不变的,但历史已经表明这种文化很快就落后于时代继而消亡了;另一种是不断发生变化,但变到最后连其根本都失去了,彻底转变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类型;而中国的文化变迁却是采用了第三种方式,一直在变,却又永远没变。 中国的文化依托在汉字、汉语和中国人上面。中国人讲话, 说了“是”以后,一看对方脸色不对,马上就说“但我不这么认为”。汉语中肯定与否定的语气是可以随意转换的,前面是肯定的,后面可以变成否定的;前面是否定的,后面可以变成肯定的。比如说,你问“王老师讲课讲得怎么样”,外国人只有两种回答:一种是他讲得很好,很有条理;一种是他讲得不好,表达能力很差。中国人不同,“王老师讲课真好……”一看你脸色不对,他话锋一转——“但是讲了半天我都不明白他在讲什么”。这种话翻译成英语,外国人就不明白王老师讲课是好还是不好, 也不明白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很多外国人说“中国人不善变”“中国人很保守”,其实外国人根本看不懂中国人。中国人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天底下最善变的就是中国人。抓住中国人的心是很难的,因为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口是心非”的。但是中国人讲究合理,合理的“口是心非”没有什么不好。 中国式管理就是一切都追求合理化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式管理就叫合理化管理,管到合理的地步就叫管理。 组织成员的地位需调整 在管理中国式团队时,对组织成员的相对地位的判定有其自身独特的要求,用不合时宜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只会取得与初衷相悖的效果。 生而平等与合理的不平等 中国的组织里面有个鲜明的特征,就是等级分明。中国人讲话要先看对象:对上面是一种说法,对下面是另一种说法,对平级的同事则用第三种说法。 中国人听到一句话,往往会先问“谁说的”,对谁说的最关注。 我想这是等级制度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中国人对上下级关系很重视,如果两个中国人在谈话,看见领导来了,就要马上调整谈话内容。如果对领导视而不见,领导心里肯定不舒服。但是, 一看见领导来了,突然闭口不谈,领导可能会想“这两个人在说我的坏话”,也是不妥的。这就是中国人比较奇怪的地方,只要有第三者介入,两个人的互动关系就要进行调整。 中国人有取长补短的观念,将得失分得不像西方人那么明确。中国人认为,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吃点亏也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占点便宜也是情有可原的。有了这种观念,就会出现你帮我一点、我帮你一点的现象。 工作上,中国人讲究能者多劳,西方人则是各自为政。所以,中国人很谦虚,常讲“……我不如你”,这就是一种生存之道。 中西方人的看法大不相同 个人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西方人重视个人主义,提倡个人表现,人与人之间互不干涉,也不会相互帮助,缺少互动。西方人说话或者表态时经常讲“这是我个人的意见”,表示后果由个人来承担。西方文化可以浓缩成两个单词,一个叫作“show”,show 就是作秀的意思,西方人有什么才能,一定要表现出来;另一个叫作“tell”,tell 就是告诉别人。西方人不断地表现,而且到处去告诉别人,自己能做什么。这种方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比如,班级里要选班长的时候,美国人就会举手“我愿意来承担这个义务,我先试试看,做不好就换别人”;中国人就不会这样,如果你举手要当班长,只要稍微做得不好,人们就会说: “他没有一点能力,还想当班长,自不量力。” 中国人很精明,绝对不会做这种傻事。即使想当班长,想表现,也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欲擒故纵,推举最不可能当选的人。大家一看那个人既没能力又没魄力,怎么能让他当选呢? 而你公开表态了,自然吸引别人的目光,尤其是当大家把你和那个不可能当选的人进行比较时,你就会脱颖而出,成为班长的不二人选。你不会提名那些很有能力的人,否则,你自己就没有机会了。 事情还不止如此,你被选为班长后,必须要表明自己不想当,极力推辞,说自己能力不行,经验不足,体力也不好,做事情没有耐心,把各种理由都列出来,最后盛情难却,只好勉强为之。这样做是为将来留后路,等到你做不好,别人有怨言时,你就可以说:“我当时就说我做不好,是你们一再勉强我的。现在出问题了吧?”中国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会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预料到,提前做好防备,这样,就让别人无话可说。不要以为这是虚伪,也不要以为这是奸诈,这只是中国人用来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而已。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其他的就都没有意义。人们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菩萨都要先保全自己,何况凡人呢?很多人反对明哲保身,认为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怕死、虚伪、消极,其实不然。中国人遇到突发状况,都会先保全自己, 然后分析形势,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形势不利,就要及早抽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何必逞匹夫之勇呢? 中国人不会轻易下判断 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人奉行的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割裂,否则就是形而上学。对于奉行的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中国人的态度很有意思,只有三个字:看着办。中国人有时候奉行个人主义,有时候奉行集体主义,至于什么时候奉行哪种主义,看着办。 你问一个美国人,“这件事情是不是你负责的”,他会肯定地说“是”或“不是”。当你问一个中国人同样的问题,他会告诉你“我想想看”。“想想看”的意思是,我先斟酌一下要不要承认。在中国人看来,做一个判断就等于下赌注,具有风险性。 中国人比较深奥难懂,但是高度艺术化。一个人做一个决定,一旦说出来,通常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所以他即使有决定, 也不会说出来。 我举一个浅显的例子。 当你问一个美国人“ 明天的会你要不要参加?”,他马上就会告诉你参加还是不参加。中国社会不容许这样,如果他说参加,那些不希望他参加的人就会劝他不要参加;如果他说不参加,那些希望他参加的人就会劝他参加。无论参不参加,都会有人对他提出建议,所以他的答案往往是:到时候再看。 “到时候再看”不是一种敷衍,而是有很深的含义:要问的话你就单独问,当着别人的面,我是不会告诉你的。中国人在一对一的时候,无话不说;只要有第三者在场,就会含糊其辞。 如果你私下问他去不去开会,他会说:“我本来是不想去的, 但是这两天总是有人打来电话让我去。你替我想想看,到底我去还是不去?”中国人很聪明,在表态之前会先套取对方的意见, 然后再根据对方的意见做出相应的回答。 中国人认为合理就好。西方的团队管理以法为中心,重视管理;中国的团队管理以理为中心,重视领导。对中国人来说,合理比合法更重要,中国人只接受合理的法。 理是变通的,法则比较固定。中国人重视合理,却不一定要求合情,不要以为中国人很喜欢讲人情。中国人的人情都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有一句话叫“升米恩,斗米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合理地对别人好,不能过分,过分就是溺爱,就是纵容;合理地帮助别人,也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害死他。 世界上的事情,如果离开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条件,就很难判断对错。西方人认为,学问是客观的,是中性的。中国人则认为,一切都要加上时间和空间的条件,这样才有办法判定是非。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嫂溺”, 小叔子就可以拉她一把。如果此时再执着于“授受不亲”的话, 就是没人性。因此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 权也。” 在工作中,因时制宜是很重要的。当你的老板叫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会关注你有没有在做。如果你打算先将手边的事情做完了再做老板交代的事,那老板肯定不高兴,因为老板的看法是,不是我叫你做的都是不重要的事情,我叫你做的才是重要的。 需变主从关系为主伴关系 我们原来把领导和下属的关系视为主从关系,现在时代不同了,我认为应该改为主伴关系,领导做主,下属陪伴领导。 主伴关系更利于组织发展 以前,领导和下属之间是主从关系,领导完全做主,下属要绝对服从,很专制,各方面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方便沟通,几乎是领导的“一言堂”。而且,上下级的界线划分得过于清楚,大家受等级观念的限制很难一条心。因此,以前企业的组织力有限。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把主从关系改为主伴关系,即下属要陪伴领导,领导还要做主,一个团队没有头领, 各自主张,步调不一致,那就会变成有团没有队,有组织而没有组织力。但是,为了适应民主时代,“主”的定义应该有所改变: 工作的时候,领导理应是“主”;工作以外的时间,就不一定以领导为“主”,领导也应该适当放下自己的身份,和下属打成一片。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性质的情况,“主”与“伴”应该适当调整。 “主”应随着情境、情况改变,这样有助于促进全员参与。这里的“主”,指的是主要负责的人,而不是发号施令的人。成为“主”的人应该具有哪些能力呢? 让我们以曹操为例,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曹操的人生最高峰是在什么时候?我认为,他最风光的时候不是他封王之时,而是他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吴国孙权之时,史称赤壁之战。有人会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而归,那时应该是他人生的低谷。其实不然,曹操之所以输了赤壁之战,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他那个时候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必会马到成功,而且打败孙权,将为他统一中国奠定稳固的基础。然而事与愿违,他铩羽而回,之后再也没有大的举动,而且再也不敢雄心壮志地要统一全国了。因此,我认为赤壁之战时是他的人生最高峰。一个人处于最高峰的时候,往往踌躇满志,做事非常张扬。《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这一段描写得非常精彩:曹操在大军出发之前,举办了一个誓师大会,目的是激励士气,“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乌鸦夜啼就是给他的一个警告, 但曹操没有警觉,依旧雄心勃勃。他没想到,自己将会一败涂地,这是其一。徐庶很有远见,他知道火烧连环船以后,大家一个也逃不掉,为了自保,他赶快要求去守关外。大家都知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俗语,就是说曹操用计把徐庶骗来以后,他“誓不为设一谋”,此时突然要求去守关外,曹操却没有怀疑。按理说,像曹操这种疑心重的人没有想到徐庶这一反常举动的用意,很奇怪,这是其二。 我一直认为,上苍是很公平的,当有重大事情要发生的时候,它会不断地给你一些征兆,问题是你能不能意识到。当时, 曹操太过自负,丝毫不以为意。直到黄盖要来投降的时候,程昱点明黄盖是诈降:“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曹操才恍然大悟,但是,为时已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三国演义》的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一定要见微知著。领导在做决策之前,一般会要求数据准确,信息充足,殊不知,此时这些信息已经毫无用处了,因为等你把所有的信息都搜集齐,这些信息就已过时了。一个领导者,一定要能根据少量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主伴关系即主从合理配合 主伴关系是从主从关系演变过来的,合理的主从关系就是主伴关系。那“主”跟“从”怎么配合才算合理呢?在此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从有形的方面看,做主的人应该负全责,但从无形的方面追究,做从的人才应该负全责,否则,团队就没有组织力。实际工作中,是干部帮助领导做决策,而表面上让领导来做最后的决定,这样的团队才是高效的团队。如果在团队里,凡事唯领导马首是瞻,其他的人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或者只是提供个人意见,而不参与任何决策,这个团队是非常弱的。因为领导不是神仙,他只是一个凡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往往一个错误的决定会改变原本有利的形势。 第二,做主的人最好是通才型的,而不是专才型的,否则他就会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很容易偏激。而做从的人是能兼顾各方面的“专”,而不是单一的“专”,否则几个人都偏到某一方面去,忽视其他方面,也等于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陷阱。如果做主的人和做从的人都是“专家”,那么这个团队是不周全的,很难健康发展。一个正常的团队要能面面俱到,领导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是要有一个由各种专家组成的完备的团队,这些专家可以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提供科学的建议。 做主的人要尽量把自己变成通才,千万不要总强调自己的专长,可以说,做主的人只要有专长,就会有偏见,这是很麻烦的事情。任何事情只要做久了,就会有职业病。比如一个搞财务出身的总经理,经常会陷入财务危机,因为他做什么都要先考虑财务,财务应该是财务经理负责的,不是总经理考虑的事情。 第三,做从的人要站在“不从”的立场来“从”,不能站在“从”的立场来“从”,即做从的人如果存心要顺从,存心要听“主”的话,甚至揣摩他的想法,那就糟糕了。我一直认为历史上没有坏的皇帝,只有可怕的爪牙,因为没有一个皇帝登基以后会下决心搞垮自己的社稷,他总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地传下去,而搞垮社稷的,是那些出馊主意的人,即所谓的佞臣。 有很多干部喜欢揣摩上意,讨好领导,甚至谄媚,这样做只会把领导害死。一个好的干部要站在“不从”的立场,才能合理地“从”,站在“从”的立场就是完全盲目地服从,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几千年来,只出了一个魏徵。 人们一般将魏徵视为忠臣的典范,但做从的人千万不要学他,否则不会有好结果。几千年只有一个魏徵,就说明了问题。魏徵是很特殊的,他有幸碰到了唐太宗,如果换了别的皇帝,他早就被杀了。魏徵对唐太宗讲话,态度很过分,完全是教训的口吻。所以,“不从”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我归纳成四个字,叫“适可而止”。意思是说,做到差不多,就不能再坚持了,做从的人还是要给做主的人留有面子的,尊重他的立场,最起码在其他人面前,维护他的形象,这是非常重要的。总务处处长的顺水人情 某所学校的图书馆规定了关灯的时间,时间一到, 就会强迫学生离开。这样做是因为电费非常高,而学校经费有限,必须厉行节约。但是,这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不便,学生不断争取图书馆要24 小时开灯。校长迫于形势,想答应,又因经费的问题掣肘。 一所学校有没有经费,不是校长应该操心的事,而是总务处处长的职责。校长本可以说:“无论有没有钱, 该做的事就要做,没有钱你总务处处长要想办法,不然你这个总务处处长就是失职。”但是校长没有明说,他很高明,只是征求总务处处长的意见。总务处处长考虑:如果学校多花一点电费,能够培养出一个爱迪生来,也很值得,而且现在的形势是他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不如卖个人情,经费的问题只能另想办法。于是,总务处处长很痛快地答应了,给足了校长面子, 后来总务处处长不但通过其他途径从校长那里申请到电费,还做到专款专用。这是校长对总务处处长的回报。 做从的人一定要记住适时给做主的人卖人情,人情前还要加两个字,变成“顺水人情”。 当一个领导问干部对他的评价时,干部往往说些好听的话来应付。但所有领导都会这样说:“讲真话,不要说假话。我这个人,没有别的长处,闻过则喜。”有些干部就当真了,对领导的过错直言不讳,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干部不能放过忠言直谏的机会,但是一定要看时机,要等领导心情好的时候,要不然自身难保。干部绝对不能凡事都听领导的,否则领导会怀疑你,要么虚伪,要么不负责任。适当地表达你的意见,而且适可而止,注意不能超越你的领导,这就是做从的人的生存之道。 主从关系视具体情况而变 主从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平常是按照职务来分,但当情况不同时要有一定的调整。 比如说,当领导遇到事情问干部,“你觉得怎么样”,这时, 领导把主从关系改变了,但是最后做主的还是他。 在干部的地盘里面干部就是主,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高层主管到基层后,基层主管才是主。中国有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叫“不怕官,只怕管”,“官”一定要跟“管”配合,才有效果。 主与从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形容,红花也需要绿叶配。再好的领导,也要有几个愿意给你面子的干部,要不然“主”就不像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主”必须要在某些地方让“伴”得到满足,否则,“伴”就没必要劳心劳力。其实主伴用现在的话来讲,就叫作角色扮演,这种关系可用四个字概括为“君君臣臣”。这里面的“君”和“臣”是相对的, 领导像领导,干部才会像干部;反过来,干部像干部,领导才会像领导。干部一定要替领导着想,该给他面子时一定要做到,不能让领导单枪匹马地去战斗。 秘书工作的三大难题 秘书工作是很难做的。秘书工作的首要难题是要安排领导的时间,不能让领导太累了,也不能让他太闲了。秘书是领导和干部之间的桥梁,干部有什么事情,都要先告诉秘书,由秘书来安排优先顺序。如果秘书的优先级和领导想的不一样的话,秘书就会进退两难。 秘书工作的第二个难题是,当领导出差的时候,秘书怎样让他完全了解公司里发生的情况。如果领导回来,发现自己得到的信息和事实不符,就会责怪秘书。秘书只能做到,将自己做过的事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 呈交领导过目。书面报告总比口头报告详细。 秘书跟领导之间始终会存在时间差,这是秘书工作的第三个难题。时间差是指,当有紧急情况发生,需要马上处理时,领导却不在。比如说,领导正在开重要的会议,突发紧急状况,秘书如果请示领导,就会耽误时间,如果代替领导行使职权,就会越权。而且秘书和领导的意见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一致,秘书处理正确还好,处理错误的话,后果就会非常严重。 发生这种情况,秘书有三个选择:第一,只要时间许可,就一定要请示领导。现在通信技术发达,可以利用这些工具随时随地与领导保持联系。如果秘书不先请示,领导就会怀疑秘书的动机。所以,只要时间许可,先问后做,给领导充分的尊重。第二,时间紧急,就先斩后奏。时间紧急的时候,你还要到处找领导汇报,领导就会以为你是想让他出洋相,让大家都知道他常常不在办公室。第三,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边做边汇报。 团队管理的重点在于心 对中国人而言,心是最可靠的。中国式管理讲的就是关心。什么叫关心?这里的关心就是把别人的心关起来。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没有用的。人在哪里不重要,心在哪里才是重要的。让下属把领导装进心里面 团队的重点就是心跟心的结合。我常常问一些企业老板: “你作为领导,最重视下属的哪方面素质?重视他们的能力吗? 重视他们的品德吗?还是重视他们的家庭背景、健康状况?”答案是,这些都不是优先考虑的。那老板最该关心的是什么?答案是:我的下属心中有没有我。 举个例子,干部甲讲的话领导听得进去,而同样的话如果是干部乙对领导讲,领导就听不进去,就是因为领导发现干部甲心中有领导,而干部乙心中没领导。这虽然过于主观,也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当领导的人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状况,不要害怕承认,这是人之常情。干部甲心中有你,你就会认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你着想的; 相反,干部乙心中没你,他提出的意见,你自然斟酌他的动机, 也就不容易接受他的意见。 所以心才是最重要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说的就是心的重要性。我们在看爱情片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每当男女主角吵架,女主角一般就会说:“我到现在才知道,原来你的心中根本没有我。”可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都重视“心”的存在。 身为下属,要让领导知道你的心意,但是千万不要跑到领导面前说:“报告领导,我的心中有你。”这样绝对会适得其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很微妙,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说的,说了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你要想有前途,要得到领导的赏识,只能让他感觉到你心中有他,心意要靠“心”的交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要用行动来表明心迹,而不能口头保证。中国人不太相信口头的承诺,却相信自己的感觉。中国人之间的感情多靠感觉来维持,外国人之间的感情多靠语言来维持。外国的情人之间总把“我爱你”放在口头上,说得久了,就成了口头禅。中国人比较聪明,一般不相信这些习惯用语。 让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家 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敬业的时候,常说他以公司为家。长期以来,领导者也在追求让员工以公司为家的目标。但是,要注意,这里的“家”不是指小家庭,领导与员工也不是爸爸和儿子的关系。我们许多人就是把“家”当作小家庭来认识的,这是错误的概念。中国人所谓的“家”是指家族,它是由多个小家庭组成的。小家庭相当于公司里的部门,而公司相当于整个家族。中国传统家族的族长也是很难当的,无论哪个家庭发生什么事情, 都要找族长出面解决。族长既要管好小家庭,也要兼顾大家族的利益。所以,如果我们把公司只看成小家庭,是没有办法管好公司的。公司能不能经营得好,要看员工有没有齐心协力,是不是一条心。把员工变成家人,让所有员工都把公司当成第二个家,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天下只有一家人才是一条心。现在很多家族企业都学习西方的管理方式,聘用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在管理水平上或许更胜一筹,但是在“心”上,比不过家人,家人会全心投入,当然这里不排除也有一些别有居心的“家人”。 领导切记得民心者得天下 每个领导都追求成功,真正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我提出一个参考答案:成功就是抓住别人的心和别人的钱。有100 个人愿意把心交给你,你就可以领导100 个人共同奋斗;有100 个人肯把钱交给你去使用,你就有100 个人的资金。中国人很难把心交给你,很怕把钱借给你用,这是事实。如果你做不到这点,只靠自己的心力,那很快就会心力交瘁;只靠自己的本钱,那你的生意规模也是有限的。如果有一群人,愿意把心交给你,愿意把钱交给你去使用,你就成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在桃园三结义之时,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因为他获得了关羽、张飞的心和他们的钱。 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人者昌”,都是至理名言。身为领导者,你能够包容多少人,你就可以带出多少人的团队,而且彼此如一家人一样,合作默契,这是成功的开始。 那具体什么叫作“心”呢?这里的心不是指你身上跳动的器官,那是心脏。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用心的人,我们的心在哪里? 佛经里面说,颠倒心。颠倒就叫心,什么意思?当你想事情的时候,你想完好的一面又想了坏的一面,这就是颠倒,你的“心”就体现出来了。只想好的一面,那是一厢情愿,是不用心。同时也想坏的一面,这就是用心的表现。 合适的管理才是最好的 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因此,团队管理理论没有对与错、好与坏之分, 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分,合适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美国人利用契约控制员工 美国人重视契约、合同,一切以书面为凭据,通过契约把工作和个人的专业捆绑在一起。你有什么专业,我现在有什么工作岗位,只要合适,就定一个契约,双方都按照这个契约去执行, 这是很单纯、很简明的。其问题有两个:其一,有能力的人受到限制,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其二,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契约形式很难应用。 战后的日本为什么能迅速崛起?就是因为,当环境迅速变化时,美国人感觉很吃力,而日本的管理体制弹性较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中国人的管理体制也具有很大的弹性。中国人“唯恐天下不乱”,因为中国人有能力拨乱反正。 这不是在贬低中国人,不可否认,中国人有人性弱点,但是不要只从负面去看待中国人,因为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中国人擅长浑水摸鱼,换个角度说,中国人很懂得随机应变。当环境快速变化的时候,中国人就表现突出,乱世出英雄;当环境稳定的时候,中国人就表现平平。 日本人使用组织控制员工 日本人用组织确保员工的持久忠诚。要一个人忠诚不难,要一个人长期忠诚很难。因为时间长了,要求就提高了,外面的世界总是很精彩,吸引他离开这里。日本人充分发挥了我们古代的长工精神,他们会让员工全身心投入,没有其他的想法,就像中国古人所说的,忠臣不事二主,一女不事二夫。中国人也提倡忠诚,但是只提倡到合理的地步,适可而止。很多中国的传统理念到了西方或日本,就变本加厉,变成绝对化,这都是错误的。中国人用“无”吸引员工 中国人有一个字很重要——“无”。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最懂得“无”,外国人只知道“有”才能生有,而无法“无”中生有。中国人最了不起,经常“无”中生有,能从“无”看出有来,叫作无心之感。 无心投入收获大 一个领导不可以跟干部讲这种话:“我对你这么好,你居然这样对我,你未免太没有良心了。”这种话讲了只会对自己不利, 因为你对他好,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他要不要对你好,由他来决定,这才叫交互主义。身为领导者,要做到该付出的都已付出, 却不计回报。否则就变成投资了,我们不能在人的身上投资,因为这是中国人最受不了的。在外国人那里,人就是资源,当然可以投资。 曾经有很多企业家说:“我妈妈是最懂得投资的人,她在我身上投资,现在获得了极大的回报。”这是对母亲的一大侮辱, 每个母亲都悉心照顾子女,从没有投资回报的观念。父母对子女的呵护是无心的服务、无心的照顾。《易经》里讲感应的卦,不叫感卦,而叫咸卦,咸就是把心去掉。无心之感,才会有效。“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不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无心,就是做你该做的事,而不要计较成果,即不要有投资回报、投入产出的观念。 没有人规定你要做到无心的服务、无心的关怀,完全看你自己做不做得到。中国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弹性非常大,持久忠诚可以,随时跳槽也可以,但中国人凡事都必须是自发的,如果有硬性规定,就行不通了。只要中国人愿意,我们是最不计较的、最好商量的。一旦和中国人谈条件,那我们的条件会比谁都苛刻。 中国人为什么没形成契约制?举个例子,两家公司合作,没有任何约束的时候,合作得很愉快,什么都不计较,凡事好商量。一旦有家公司说,必须要签合同,用法律来约束,双方的关系就开始恶化了,它们都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后只能终止合作。 中国团队的特色是讲义气,中国早期的商帮,晋商也好、徽商也好、浙商也好,都是重义气、重承诺的典范。彼此之间一诺千金,不需要契约这种形式。 吃亏也是占便宜 无心的投入,有不同的产出,这叫感应。中国人强调广结善缘,平常多做好事,不求回报,成败得失也不是用眼前利益来衡量的。中国人懂得用辩证的方法去思考,在我们看来,得与失是统一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人会说“吃亏就是占便宜”,也只有中国人会把 块钱进的货以3 块钱卖出去。外国人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他们认为,吃亏就是吃亏,不可能会占便宜。俗话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无人做。但中国人就会做,不是中国人笨,而是因为中国人头脑灵活。赚钱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是利用时间差,5 块钱进的货,付支票,然后3 块钱卖出去,收取现金。这样就有了时间差,利用时间差就可以多做一笔生意,多赚点利润。 还有比较妙的方法,5 块钱买进后,把货物拆成两部分,将其中的一部分以3 块钱卖出去,而这一部分的货物根本没法单独使用,买方肯定还会买另一部分,这时另一部分卖方可以定价为4 块钱。这样,原本5 块钱买进的货物最后可以卖到7 块钱。这种方法后来被日本人学会了,日本人靠这种方法使日本汽车成功地打入中国市场。 化整为零利润大 很早以前,欧美车系就想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因其价格较高,而当时中国人的购买力有限,所以欧美车系很难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而日本车售价低,顺利打入了中国市场。但价格低,是因为成本也低,其零配件比较容易坏。消费者买了这种车后,今天换这个零件,明天换那个零件,最后车企通过卖零配件赚回了利润。用中国的方法管理最有效 管理中国人的团队,用中国人的方法才有效,因为我们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 我们不要什么都和外国人学,因为外国人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我们。比如说,外国人早上见面打招呼说“Good morning”, 我们翻译成“早上好”,殊不知,外国人上午11 点半还算早上, 还可以说“Good morning”。中国人早上来得很早可以说“早上好”,这是讲给老板听的,哪天有人上班迟到了,他还会说“早上好”吗? 中国企业现在也学外国企业提倡竞争,但是争的人是最倒霉的,不争的人永远得到的最多,这源自我们的文化。 西方人是以神为主的,是神在管理世人,所以有戒律;中国人以人为本,不重视戒律,而重视典范。我们会效法古人,却不会记住什么戒律。 总而言之,我们的标准跟西方人是不一样的。在西方做人没有人情味,而在中国你可以享受到很浓厚的人情味。 \" 只有了解中国人,才能找到打造和谐、和乐、合理的高效能团队的合理方式。曾仕强教授在本书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从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出发,在团队领导、中层、员工三个层面进行阐释,解析如何构建高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