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精)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精)
作者: (美)贝文·亚历山大|译者:郭维敬//刘榜离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9.90
折扣购买: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精)
ISBN: 9787513311465

作者简介

贝文·亚历山大(Bevin Alexander):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战略专家,任教于弗吉尼亚大学,专门从事各类战争史料研究,出版战争作品《美国国内战争》、《怎样赢得战争》等近十部作品。在朝鲜战争期间,曾任美陆军部派驻前线的战史分遣队队长,后长期在美军各个部门担任职参谋和军事顾问,并为陆军及美国政府撰写军事专题报告。

内容简介

1950年6月25日凌晨,北朝鲜的共产党军队攻人 南朝鲜,自此之后世界便发生了变化。这场进攻使得 两年前因苏联封锁柏林而引起的对共产主义直接入侵 西方的担心成为现实。它似乎证实,在世界范围内存 在着共产主义企图征服的阴谋。这一广泛流传的阴谋 不论是真是假,但其引起的忧惧却会使很多人支持麦 卡锡时代对赤色分子及其支持者进行的政治迫害。这 一恐慌使欧洲减轻了对德国军队的担心,并允许西德 作为一个西方盟友重新武装起来。美国对这场进攻的 反应确定了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共产主义世界 实施的对抗外交手段,而这种对抗外交一直影响到美 国在越南战争年代里所采取的政策。朝鲜战争为美国 军事史上一位卓越的,但也是最有争议的领袖人物— —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开辟了一个达到其事 业顶峰的机会,同时也导致了麦克阿瑟突然一落千丈 ,过快地跌人其人生的低谷。朝鲜战争使美国人民历 经了数周之久的参议院听证会,对美国该如何对待这 场战争和共产主义进行审议。然而到朝鲜战争结束时 ,多年来一直支配着美国政策的有关全面胜利和善恶 之间的这一冲突的简单事实,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 —尽管绝不是对全体美国人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所造成的令人沮丧的世界里,尚欠充分。 北朝鲜军队最初投入进攻的部队有七个师和三个 独立分队,计八点九万人。他们分成六个密集的纵队 ,从三八线攻击南方。他们在战略和战术上完全实现 了突然袭击。面对他们的是四个兵员不足的南朝鲜师 和一个团,总计三点八万人,而且这些人并不都在前 线。一些南朝鲜部队作为后备军驻扎在三八线以南远 近不等的地方。由于没有人事前预料到这场进攻,许 多南朝鲜士兵离队过周末假期去了。南朝鲜的另外四 个师则分散驻扎在南部不同的地方。 北朝鲜人数量上占据优势,在战线上他们集中兵 力,在一些关键作战地点其优势为五或六比一。北朝 鲜人拥有的大炮是南朝鲜的三倍,并且几乎所有的大 炮都比南朝鲜的大炮射程远。北朝鲜人可以站在反击 炮火远远达不到的地方任意轰击南朝鲜阵地。 但是 数量和炮火上的优势对于北朝鲜人来说并不是决定性 因素,因为他们还拥有一种绝对武器:坦克。第二次 世界大战就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坦克突破敌人防御的 突袭能力,但是在二战结束五年之后,由美国装备起 来的南朝鲜人却没有任何阻挡坦克的武器——既没有 一辆自己的坦克,也没有穿甲炮弹、作战飞机和反坦 克地雷。这种情况实在异常。 北朝鲜人自己仅拥有一百五十辆坦克,与第二次 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所动用的数以千计的坦克相比,这 个数字显得荒唐可笑。但是由于很少受到阻挡,这些 坦克便形成了一种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的力量。不论 南朝鲜军队表现出什么样的勇气、献身和顽强的精神 ,在坦克面前都毫无作用。坦克本身是苏制T34型的庞 然大物,重32吨,装有厚厚的钢板,外型轮廓低矮, 携带有85毫米高速火炮。德国装甲部队司令海因茨, 古德里安认为,正是这种坦克挡住了1941年对莫斯科 发起的进攻,而当时坦克上只装备有一门76毫米火炮 。 南朝鲜人拥有的唯一具有一点点抵御T34坦克潜 力的武器是美式57毫米低平弹道反坦克炮和60毫米火 箭筒。57毫米反坦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废弃不用的 遗物,只有靠偶尔侥幸的射击才能阻止身披重甲的T34 坦克。坦克上易受攻击的部位不多,其中之一是后部 引擎上方的格栅。火箭筒打到北朝鲜坦克的两侧不会 造成什么伤害,要么就被弹飞到一边。只有新近研制 但尚未试验的、在最初几周匆忙空运到朝鲜的90毫米 超级火箭筒,有些情况下才起作用,但并不是在所有 情况下都管用。 北朝鲜人显然知道南朝鲜人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 器,因为他们采取了在通常战争情况下会招致灭顶之 灾的战术:他们将坦克车排成纵队,一辆接着一辆, 在宽度为5,5米的狭窄的朝鲜土路上向南部进发;其 步兵亦排成一行,紧随在坦克之后。 哪怕在路基表面的合适地方埋上几颗反坦克地雷 ,就可以阻挡住整个纵队。南朝鲜人拥有八十九门野 战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步兵火炮连使用的近程 105毫米M3轻型榴弹炮),从其中一些发射出的炮弹几 分钟之内就可以摧毁受阻的坦克纵队,从攻击机上投 下的凝固汽油弹也能将其摧毁。但是由于南朝鲜人最 初根本没有这些武器,北朝鲜人便能在白天肆无忌惮 地沿路南下,一路摧毁南朝鲜人的阵地,击溃任何鲁 莽向他们进攻的部队,为紧随其后的步兵开辟了实际 上没有什么反抗的行进通道。 北朝鲜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战术,不仅是因为南 朝鲜人无法与之抗衡,而且还因为朝鲜的地形促使坦 克待在道路上。朝鲜的国土约有四分之三是山脉,这 对坦克来说十分不利,甚至是致命的。大部分相对平 坦的陆地在1950年夏天也都是小块的潮湿稻田,其间 被隆起的狭窄走道和路堤分开。在很多稻田里,坦克 行动都有困难。正是基于对朝鲜地形做出这样的评价 ,再加上如下一种判断(该判断后被证明大体上是错误 的):即朝鲜小溪上的单车道桥梁十分单薄,支撑不住 坦克的重负,因而美国的军事顾问才在1949年拒绝了 南朝鲜人对坦克的要求。也许那些顾问推论,苏联和 北朝鲜人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从北朝鲜的武器库中 撤掉坦克。更有可能的是,美国人用地形作为一种借 口,拒绝南朝鲜人对坦克的要求,因为他们担心好战 的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一如他曾威胁要做的那样,会 用坦克进攻北方。虽然美国有意只给南朝鲜提供防御 性武器,但正是出于这种独特的美国式思维。美国顾 问才未能提供任何足以抵御坦克的防御性手段。首批 反坦克地雷是在6月30日,即入侵的第六天,从日本空 运至朝鲜的。当时南朝鲜军队状况混乱不堪,地雷的 分发及使用方面的训练又花了许多时间。而这时。T34 坦克却在滚滚推进之中。 北朝鲜人在许多方面很像他们的南朝鲜兄弟。两 国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他们对艰辛劳作、忍 耐与贫困已习以为常,并不以胜败为意,对他们信奉 的东西则坚贞不渝,而且对上司大都唯命是从。双方 的士兵都能够在给养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远距离的艰苦 行军,并且在行军结束后仍能进行战斗。他们可以翻 山越岭,又不会因精疲力竭或用力过度而倒下。在这 方面,他们不像大多数美国士兵那样,多半属于守备 部队,习惯于乘坐机动车辆,很少进行体能训练,几 乎没有长途行军和翻山越岭的经历。 尽管三八线南北的朝鲜人大体上一样,但他们的 军队却大不相同,因为每支军队都各自反映出了他们 的缔造者——即美国军队和苏联军队——的军事学说 。 北朝鲜军队的压倒性力量(八点九万人)分布在七 个突击步兵师,一个坦克旅和两个独立步兵团。除此 之外,部队还有三个后备师,计二点三万人,另有大 约一点八万人的边境保安队。只有五千人分配在指挥 和后勤部门。相比之下,南朝鲜军队八个兵员不足的 战斗师里,仅有六点五万人,而在指挥和后勤部门工 作的就有三点j:万人。南朝鲜军队反映了美国的军事 编制:与作战人员相比,数量更大的是支援人员。而 在另一方面。北朝鲜军队完全展现了苏联军队的简练 学说:将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推到前线,给他一件武器 去战斗。 从短期来看,北朝鲜人还具有一种额外的人力优 势:他们的军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曾在中国共产党 部队中服过役,在国民党人逃到台湾前后,他们退伍 复员回到了朝鲜。这些人给北朝鲜军队带来了一定程 度的作战经验和战斗勇气,而南朝鲜军队在开始时却 不具备这些。 在战术方面,北朝鲜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采用一 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他们向固定的敌军阵地直接发起 正面进攻或发射火力,然后派部队从两翼包抄;如果 可能,就按计划把敌军包围起来,将其挤进一个小小 的环形防线内歼灭之,或者迫使敌人投降;倘若不能 形成包围,就在敌军身后设置路障,以此切断敌军的 退路或敌人的援军。 这种方法在1950年夏季的流动形式下十分奏效。 当时,在难以从侧翼包抄的长达数英里的战线上,根 本没有兵员充足的主要防线。T34坦克能够直接对着敌 军设在道路上的阵地运动,用炮火牵制住敌人,而同 时北朝鲜的步兵便悄悄绕过阵地两侧,抵达敌军后方 。在这种战术形势下,上述方法尤其成功。即便一场 包围不能奏效,其他包围往往能行。 双重包围对北朝鲜人来说也是惯用的战术。千百 年来翼侧包围一直是战争的基本打法,但是一些士兵 运用起来就比其他士兵获取的成功多。当北朝鲜人能 够采用此种打法时,他们就仿效擅长包围战术的最伟 大的军队的榜样,即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统率 下的蒙古人。蒙古式的进攻方法是以其狩猎方法为基 础的。成吉思汗在和平时期,每年冬季都通过大型狩 猎这样一种手段训练他的军队。通常由一支队伍开始 把猎物往后驱赶,然后侧翼的队伍就运动到中心队伍 的前头,绕过猎物来到后方,将越来越惊恐的野物包 围起来,接着从四面八方把它们挤到一起。对蒙古士 兵开展的训练,主要是教他们在收缩包围圈时,不让 哪怕一只兔子或一头鹿逃掉。这需要对所有实施包围 的部队进行难以置信的高度控制。这种方法奏效时, 实际上没有一只猎物能够自行逃脱掉。对于那些在大 型狩猎中善于包围动物的士兵来说,猎起人来就变得 容易了。 当包围战术对北朝鲜人产生作用之时——而情况 常常如此——事实上没有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并且通 常没有几个人能从陷阱中逃离出来。对于南朝鲜来说 ,幸运的是北朝鲜没有像成吉思汗那样的军事天才, 能够将这一有限的战术观念扩展成一项深远的战略方 案,在一场大的协同战役中征服南朝鲜。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