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备考传统文化(中考版)

一本书备考传统文化(中考版)
作者: 编者:闫博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3.90
折扣购买: 一本书备考传统文化(中考版)
ISBN: 9787302494836

作者简介

闫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首师大附中语文教师。参与北京市众多文化建设课题,以及福建省中学生生涯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有《初中生名著阅读》《中考满分作文》等畅销书。

内容简介

第一编人 文 思 想 第一部分备考知识 一、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一生曾任过鲁国中都宰、司空及大司寇。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周游列国十四年,目的是想传其道于诸侯,但多不被采纳,晚年只好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文献。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他提出了“仁”的思想,摄礼入仁,以“仁”教育学生,关注人的自我修养,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鲁国是孔子的出生地,也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的学术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但是他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被乡人赞为“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收徒讲学。凡带上“束脩”(十条干肉)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在民间的发展。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子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由于齐国政权操纵在大夫陈氏手中,齐景公虽然欣赏孔子的治国理论,但却无法采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人,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纵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孔子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齐鲁夹谷之会,鲁国由孔子操办两国会盟之事。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孔子为加强王权,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隳三都”的计划,并让担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毁掉各自的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隳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游说列国的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他们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孔子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冉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被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工作。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平民教育,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打破了官方对教育的垄断,他的弟子大多是贫贱出身。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事迹光耀千秋,永载史册。 孔子倡导“安贫乐道”,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道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当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对他安贫乐道的思想并不能看作孔子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义。孔子也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倡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游说列国有九个年头了,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认为“君子固穷”。他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断绝了粮食,没法行路。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告诫君子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孔子曾望着滚滚河水,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而成。西汉时,《论语》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版本流传。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底本,综合《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版本,史称《张侯论》。今本《论语》基本上就是《张侯论》。此后出现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东汉末年郑玄《论语注》(已亡佚)、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是儒家经典之一。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对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论语》涉及为人处世、为学育人、为政惠民等问题,它所反映出来的人生智慧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积淀。 《论语》作为语录体著作,其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所表达思想深刻丰富,所反映人物个性鲜明。“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论语》的精华多在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句之中,其格言数量之丰、蕴含哲理之深、修辞艺术之美,在整个中华文化典籍中罕有。 《论语》编纂形式灵活。既多方位、多视角成功地刻画出了孔子的仪态举止和个性气质,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才能、情趣、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又鲜明地刻画出一些弟子的个性特征,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晳的潇洒脱俗等。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方面来说,《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中华传世佳作。 《论语》这一国学经典对教育、生活礼仪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深刻的阐述。 首先,在教育方面,古时一些学者以言语观人,往往知其言而不知其所以言,所以“言之为益少”。孔子一直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为信条,“韦编三绝”是他刻苦钻研古书的真实写照。孔子认为,“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论语》里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意思就是老师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形成好的人格有很大的意义。凡是可以做到以身作则的教师都会对自己的一些观点事必躬行,所以,就算不说话他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观察他的行为分析出他的想法,这就跟天从来什么都不说,但是季节照样在变化、万物照样在生长一样。 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孔子云:“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问:“穷困但不去讨好人,富贵但不骄奢淫逸,这样的人如何?”孔子说:“还可以,却比不了穷困但好礼的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意思是一个人虽然贫苦,但是不巴结、奉承别人;虽然有钱但不骄奢淫逸。从根本上讲,单单做到这些只能说是对财富本身不计较,还有比它更高的境界就是一个人不但安于贫困,不但不去巴结奉承,并且他的内心感到非常快乐,他不会因为财富的多少而改变自己的内心,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待人接物的生活态度不仅影响着他的弟子们,在今天也同样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再次,在学习方面,孔夫子提出“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装东西的器皿一样,而要学会成为器具的使用者,进一步由“器”走向“道”,这就是“不器”。君子是孔夫子提出的拥有最完美人格的人,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君子要承担起安邦兴国的重任,内能安所有事务,外能妥善应对四方。因此,孔子认为,君子要有渊博的知识,拥有各个方面的才能,才可以总揽全局,成为一个出色的合格的领导者。他的这个想法在今天的社会当中仍然有很高的价值。 最后,在心胸气度方面,《论语》里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孔子之道的核心,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什么是忠恕呢?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别人达到是忠;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是恕。每个人由于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价值观也相去甚远,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总之,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每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品读经典,需要对文化存有一颗敬畏之心。传播经典,需要建立在正确解读经典的基础上。《论语》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论语》的学习和领悟可谓如此,传播国学经典,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中考·传统文化解析与备考读本! 2.语文一级教师精编,汇集必备知识点与历年经典考题! 3.梳理、归纳、分析、模拟近年来中考传统文化试题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