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冰火黑土地/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东北冰火黑土地/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 周晓红//楼学|总主编:李栓科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东北冰火黑土地/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ISBN: 9787521729924

作者简介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常务理事。1996年被聘为研究员,主要研究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200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编剧)专业。2004年—2013年担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策划并执行多组大型稿件; 2014年—2019年,就职于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策划《地道风物. 广西》,执行主编《入藏八线》,主编《风物中国志. 贵安》《风物中国志. 灵寿》等图书。;.;自由撰稿人,人文旅行家,曾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现为《孤独星球》、《旅行家》等旅行媒体供稿。

内容简介

白山黑水,沃野千里 展开中国的地形图,最显眼的是右上角那高昂的雄鸡首,向东傲然而立。从地形上看,这里西、北、东三面高,中间凹而平坦,像巨大的马蹄,这就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它与俄罗斯、蒙古、朝鲜接壤。在这里,“白山”和“黑水”构建起整个东北地区的轮廓和脉络,并朝着东南方向的辽东湾敞开怀抱。 三组山岭围绕形成了“大马蹄”的外部轮廓:大兴安岭连绵起伏,拱卫在西侧;小兴安岭穿越其东北部,山势相对和缓;长白山、张广才岭等近平行的山岭则纵贯于东部。中国流域面积第二、长度第三的黑龙江及其支流乌苏里江,以及图们江、鸭绿江,勾勒出中国东北地区边境线的轮廓,黑龙江还“联手”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等支流,哺育出“大马蹄”中央的千里沃野——东北平原。平原之上,河流纵横,湿地众多,土地肥沃。 这里是中国最冷的区域。由于所处地区纬度高,这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再加上北侧西伯利亚山地、西侧蒙古高原和东侧鄂霍次克海三个“邻居”的“夹击”,东北地区比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要冷得多,并造就了人们对这一地区“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的固有印象。 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林区,造就了“林海雪原”的独特景观。由于东北地区与渤海、黄海相邻,海洋上充足的水汽带来了较多的降水,形成了较长的雨季,使这里多河流、湖泊和湿地。润泽丰美且类型丰富的湿地,还是候鸟的乐园,对生态环境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这里还是中国火山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火山景观和地质环境。长白山天池、镜泊湖、五大连池、地下森林……美丽、壮阔的奇景,受到众多游人的青睐。 这里有中国最肥沃的黑土地,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的大米、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品质优良,具有良好的口碑。 这里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辽河油田等,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的重要产区。 东北地区曾经长期是中国的制造业基地,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这里正酝酿着新的生机。 黑龙江:从内河到界河 人们常用“白山黑水”来形容东北地区,其中“白山”指长白山,“黑水”指环绕大、小兴安岭流淌的黑龙江。长白山是东北三大山脉中海拔最高的山脉,是东北地区当之无愧的“代言人”。那么,黑龙江又是如何代表东北地区的呢? 就水系而言,黑龙江是一条流经蒙古、中国、俄罗斯三国的河流,其源头、干流、支流等大小河流延伸至整个兴安岭山区,全部流域面积甚至超过中国流域面积最大的长江。历史上,黑龙江曾经是中国的内河。然而,自1858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的土地被割让给了俄国。2004年,中国和俄罗斯达成了最终协定,两国国界以黑龙江为基本界线。 黑龙江有南、北两个源头:南源额尔古纳河,发源于中国大兴安岭西坡;北源石勒喀河,发源于蒙古的肯特山。南、北两源在中国境内的漠河市北极镇洛古河村汇合,向东南方奔腾而去,形成黑龙江干流。黑龙江干流紧依小兴安岭流淌,在与支流乌苏里江交汇后结束在中国境内的旅程,此河段全长2821千米。从中国内河转变为中俄两国界河的黑龙江,承载了漫长的历史纷争,并最终勾勒出今天我国东北部边境线的轮廓。 除了中俄界河的“身份”,黑龙江还是中国长度第三的河流,但由于处在东北边陲地带,其名气远不如前两位——长江与黄河。人们对黑龙江的认知,似乎更多来自同名省份——黑龙江省。但对于生活在东北这片区域的人而言,黑龙江如同长江、黄河一般,重要且切实可感。 不同于作为界河“对外”所象征的分割与阻隔,黑龙江“对内”代表着连接与滋养。 历史上,黑龙江流域内曾生活着鲜卑、靺鞨、蒙古、契丹、女真、满族、鄂温克族等诸多民族。其中,契丹人于916 年建立了与宋朝对峙的辽国,强盛时一度把外兴安岭囊括至其疆域内。满族更是以黑龙江为发祥地,后来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实实在在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以驯养驯鹿闻名的鄂温克族,至今仍有人居住在大兴安岭深处。 不只如此,黑龙江及其大小支流组成的水网还渗透至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区域,润泽了万千沃土:由黑龙江与其两条一级支流——乌苏里江、松花江,共同冲积形成的三江平原,在大规模开垦后,成为沃野千里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二级支流嫩江,与松花江一起共同浇灌出富饶的松嫩平原…… “黑龙江”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辽史》,据称其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当时不知道,“黑水”是因黑龙江两岸富含腐殖质的黑土经水流冲刷后,沉入江底所致。他们同样不知道的是,这些黑土地会在未来成为肥沃与高产的代名词。不过他们确切知晓的是,黑龙江能如游龙般穿梭于这片冰雪世界,带来水源、食物和生存的希望。 雾凇,看“千树万树梨花开” 火山地貌是长白山地区不可错过的景观,但千万不要被这种“火热”所迷惑,毕竟寒冷才是整个东北地区的本色。长白山的冬季漫长又凛冽,最低温曾达–44℃。一到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滑雪等便成为这片土地上“初级版”的冰雪体验。若想要“进阶”,就一定要去看看雾凇。 雾凇,也叫树挂,它不是冰,也不是雪,严格来说是霜的一种。当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水雾,在遇到同样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后,凝华成白色冰晶,就形成了雾凇。这是一种很难见到的自然奇观,既要有极低的温度,还要有充足的水汽。要同时满足极低温度和充足水汽这两个必要又相互矛盾的条件,实际上非常苛刻。但长白山下的松花江,轻易就做到了。 冬季的松花江畔,虽然气温已低至–20℃,但松花江水仍在恣意流淌。这是因为松花江上游有因建水电站而围成的人工湖,发电后的湖水水温升高,并带着热能顺流而下。热能送来的“温暖”让松花江出现了岸边天寒地冻,水流却“岿然不冻”的奇特景象。于是形成雾凇所要求的“低温”和“水汽”,就此达成。 每到寒冬,松花江两岸银装素裹,江水释放出的水汽不断凝结在沿岸繁密的枝杈上,犹如万树白色梨花同开,晶莹剔透。由于水汽充足,气温又足够低,松花江畔的雾凇厚度惊人,有的可达普通雾凇的10 倍,呈毛茸状,蔚为壮观。 雾凇不仅带来了美丽的风景,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这是因为雾凇形成时会吸附空气中悬浮的污染物,并产生负氧离子。走在“万树梨花”之间,因欣赏雾凇之美而产生的心旷神怡之感,其实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这里是中国的北方,是中国严寒之地; 大小兴安岭和白山黑水勾勒出这里的轮廓; 富饶的黑土、广阔的田野和丰富的矿藏, 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片个性鲜明、肥沃多样的黑土地吧! 1、负责任的知识输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撰稿人倾囊相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组成科学审校团队 2、8个自然地理单元分为8本分册,每本分册均以“面”“线”“点”的结构方式,串联成“1S”“2R”“3B”三个板块,帮助孩子打造知识架构 3、从知觉、视觉和功能三个方面打破地理的刻板印象 知识不再是散点的,而是被集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孩子集合多维因素来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活学活用从这里开始! 科学推荐 这套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李栓科社长担任主编的图书,按照自然地貌、季风、干湿等把中国划分为8个自然地理单元,综合讲述了自然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更推出了一套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是一套很适合孩子系统了解地理学科和中国地理,开阔眼界、提升认知的科普书。 ——郑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人人都需要地理知识与科学,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这套丛书,把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块,分别介绍了各地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让孩子们可以从自己的家乡开始,走遍全国,用一套地理学思维方法了解中国、认识世界。因此,它是一套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科普佳作。 ——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