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之道: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故事

常青之道: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故事
作者: 总策划:何毅亭 主编:甄占民
出版社: 中共党史
原售价: 85.00
折扣价: 53.60
折扣购买: 常青之道: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故事
ISBN: 9787509857762

作者简介

策划:何毅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编:甄占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铁人”王进喜的这句口号喊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工人队伍的胆气与豪迈。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员、石油工人不为钱、不为名,不怕累、不怕死,在缺技术、缺设备、缺保障的恶劣条件下开发大庆油田,创造了年进尺10 万米的钻井世界纪录,用身体拌水泥制服了凶险的石油井喷,筑起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王进喜出身贫苦,六岁便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外出乞讨。1938 年玉门油矿成立后,被征去做民夫,睡的是麦秸摊,盖的是破羊皮。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加入建设共和国的工人队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刻苦学习掌握了钻井技术,王进喜成为一名钻井队队长,他带的钻井队也成为一支能拼能闯的全国标杆队伍。 1959 年,王进喜作为甘肃代表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工交群英会,看到汽车都驮着一个包在路上跑。看到因为全国缺油,汽车只能背着煤气当燃料,王进喜十分难受,坚定了要通过奋斗改变中国缺油的局面。得知大庆发现石油后,王进喜主动请缨前往东北,誓要将“贫油国”的帽子甩进太平洋。1960 年,王进喜等来了期待已久的调令,同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进驻未经开发的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创业初期的生活十分艰苦。外国专家断言,中国技术落后,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油田。的确,在中苏关系陷入紧张的特殊时期,苏联专家的撤出以及技术设备的短缺给油田的建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重型机械的空缺使得工程难以展开,重达60多吨的钻机和井架难以从火车卸下并运到井场。没有吊车怎么办?用肩扛!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天大的困难都要上。”几十个人喊着号子、轮着换肩,花了一天时间卸下器械,又用了三天三夜将器材扛到井场搭建起来。钻井作业到一半遇到漏层,需要大量注水将其填满。没有水管怎么办?用手端?有人质疑这样的方式:“你看哪个国家用手端水打井?”王进喜说:“就是我们国家!”工人们把一切能盛水的器皿都用上,将200 来吨水接力端进了油井。钻第一口井花费了五天五夜,创造了当时油田钻井速度的最高纪录。 王进喜总是毫不顾及个人安危,冲在钻井产油的第一线。在一次作业中,王进喜不慎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了腿,昏了过去。但他一醒来,就不顾伤痛回到工地,直到在领导和工友的坚持下,他才住进了医院。没在医院待一会儿,他又悄悄地拄拐回到工地,还跌了一身的泥。 一日,钻井突然出现井喷的迹象,但压井专用的重晶石还没到位,只能先用水泥替代,但谁都不能保证这个方法有效。倒进池里的水泥一时难以搅拌均匀,王进喜毫不犹豫地喊“跳!”就把拐杖一扔,率先跳进水泥池里用身体搅拌泥浆。其他人见状,也纷纷跳入其中搅拌水泥,才止住了千钧一发的井喷危机。事后,王进喜才意识到,皮肤已经被碱性的水泥烧出了不少大疱。 “铁人”不仅有铁的意志,还有铁的方法。他将吃在井场、住在井场、24 小时蹲在井场管生产的方法称为“全天滚”,一干就是好几天。房东赵大娘不怎么见王进喜回来睡觉吃饭,就来到工地找他,看见他躺在泥浆槽子里,背垫一块褥子、一点羊草,身披老羊皮袄子就睡了,头下枕的竟然是一个硬邦邦的钻头,不由得感叹:“王队长,你可真是个铁人啊!”“铁人”称号很快就传开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接连报道王进喜的事迹。一时间,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铁人”,用铁一般的意志完成任务,用铁一样的事迹感动人民,成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石油工人的模范代表。这种铁人精神不仅仅属于王进喜,还属于全体大庆石油工人。大庆钻井队屡创国内钻井深度和数量纪录,20 世纪60 年代中期,1202、1205 两支钻井队双双突破年进尺10 万米大关,一举超越美苏成为世界最高纪录。 王进喜除了吃大苦、耐大劳的“铁人”品质,还有勤于学习、善于实践的一面。王进喜到大庆时,随身带了一套毛泽东著作,在火车上就组织工友学习《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虽然王进喜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但一直坚持认字、读书,经常向别人请教毛泽东著作中读不懂的文段和观点。墨水喝多了,王进喜也就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将理论活学活用到实际工作中。打直井是一项对精度要求十分高的作业,如果井口大、钻头小,钻头容易在井中晃动从而影响精度。对此,王进喜提出要用大钻具、小钻头的搭配,有人提出这容易出现卡钻的问题。王进喜引用毛泽东“尝梨子”的比喻,“毛主席讲得明白,要变革梨子,就得先尝尝梨子的滋味嘛!先实践实践再说”。但头一次尝试就卡钻了,有人劝王进喜放弃,说他们“没有科学脑瓜”。但王进喜没有放弃,依然带着战友围绕卡钻的问题继续试验,一点点地摸索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整套方法,成功打出全战区第一口斜度只有两度的井,很快又打出了一口斜度只有半度的井,这个新式打井方法很快就在全区普及开来。 王进喜勤俭节约、生活朴素,一直以工人身份自称、以工人身份为傲。他的帆布裤子总是补了又破、破了又补,一件老羊皮袄不知道穿了多少年,一把炒面一碗开水就是一顿饭,布鞋穿破了也不去领一双。1965 年,王进喜从钻井大队队长升任钻井指挥部的副指挥,但他不喜欢坐办公室,喜欢在各个井队间跑,看见了活就上去搭把手一起干,工人们常说:“我们身上有多少泥,铁人身上就有多少泥;我们身上有多少汗,铁人身上就有多少汗。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我们争的不是自己的一面小红旗,我们要争的是全国这面大红旗”,王进喜将一生付于石油事业,不负青春时许下的豪言壮志。他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井队这个小集体的荣誉,他心中装着的是国家这个大集体。他的队员说,王队长这个人,国家就是他的名,你就是把他的骨头砸碎了,也找不出半个“我”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境界做一事一时不难,做一生一世不易。长期高强度劳作给王进喜带来严重的身体透支,他多付出的光阴可能不止20 年。1970 年,王进喜因为胃病加重住进医院,被确诊为胃癌。病重期间,王进喜却几乎没有为自己考虑过什么。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取出一个小纸包,交给守候在床前的同志,里面竟然是住院以来组织给他的全部补助款和一张记录单。王进喜说,“这笔钱,请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石油大会战,是为共和国奠基、为共和国创业的重大事业。中国石油工业从建立之初就肩负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重托。中国石油人在“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的艰苦条件下,开展艰苦卓绝的石油会战,一举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弘扬了民族志气,成就了国之重业。从1976 年到2002 年,一路高唱“凯歌”,实现原油5000 万吨以上连续27 年高产稳产,成为世界级的大油田,创造了世界石油发展史上的奇迹,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2003 年到2014 年,大庆油田又实现了原油4000 万吨连续12 年持续稳产,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油气资源,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着“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回顾历史,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大庆石油人,用青春、热血、生命为共和国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点 评 铁人精神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所谓铁人,就是有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作风、铁一般的人格、铁一般的担当。这种精神是中国石油工人在艰苦创业中所迸发出来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它持续鼓舞着亿万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谱系的一部分,成为推动中国特色工业化发展的精神动力。这种革命精神历久弥新、历久弥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始终不变的本色和矢志不渝的初心的最生动写照。 延伸阅读 1. 李冀、张杰、杜铁:《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工人日报》1966 年1 月3 日。 2. 大庆油田《铁人传》编写组编著,孙宝范、卢泽洲执笔:《铁人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 3. 由庆祝:《大庆:共和国石油工业之魂》,《中国工业报》2019年4月12 日。 1.贯通百年党史,精选百个故事,从自我革命的角度呈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 本书汇集了100个党的自我革命史上具有典型性的故事,每个故事后面附有点评和延伸阅读,阐释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精神源头、丰富内涵、生动历程和实践路径,深刻揭示百年大党的成功奥秘,集故事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是一部适合党员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学生深入学习党史的普及读本。 2.内容丰富,史论结合,深入浅出,思想理论透彻鲜活 本书从七个方面阐释了自我革命的动力、目标、方向、手段和保障等,既是对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历史经验的深入总结,也是新时代开展自我革命的实践要求。本书 “把透彻的理论讲透彻,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理论阐述简明生动,让人看得懂、记得住、有思考。 3.角度新颖,以案传道,故事深入人心 本书精心挑选100个故事,分成七篇也独具匠心。例如,该书第一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述的17个故事,从“为什么要革命”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讲述的故事纵观百年党史。全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揭示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保鲜秘方和不竭动力,启示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4.资料翔实、作者专业权威 本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何毅亭策划提出了本书编写的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副校(院)长甄占民为本书谋篇布局、指导把关,多次组织编写组的同志研讨交流,修改审定编写提纲和全部书稿;中央党校(院)研究室郝永平等18位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撰写初稿,保证了该书的权威性、故事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