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素描

电影素描
作者: 何英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电影素描
ISBN: 9787100144353

作者简介

何英杰,写了几本书,得过剧本奖。 《向往之旅》写一整年的海外游历。 《丹大札记》《后山地图》写云海上壮阔的**人、**事。 也写过《电影素描》《镜头之外的人生》,记录电影、记录感*、记录这个时代。

内容简介

可怜天下父母心——《东京物语》 1953年 怅望江头,和孩子一起看烟火的*子再也不会有了。都结束了。几十年光阴,都随海水流走了。快乐的事、心酸的事,愈想愈模糊。不过没有关系,只要孩子安好就是幸福的,这一生就是值得的,应该满足,应该心安。影片*后,老父亲站在庙埕上回想人生,寂寥的身影如同老树上一片即将飘落的黄叶。 他膝下有三男二女。大儿子是医生,二儿子早死,幺儿在大阪工作,大女儿是美发师,小女儿未嫁在家。几个月前,他和老伴兴冲冲地从乡下去看望儿孙。大儿子工作忙碌。原本计划周*一起出游,却因为临时上门的看诊而取消。儿子没空,两老就去看女儿。没想到美容院*忙,所幸二媳妇请了假同去游览。接下来一周,子女都没时间,干脆安排了热海之旅把父母送了去。但那儿全是年轻人的行头,老人家没有兴致,加上母亲身体不适,于是提前回家。没想到女儿很不高兴,老父亲只好推说要去找老友,匆匆离开。两老找了僻静的公园角落坐定,慢慢等人下班。 这是凄凉的一幕。老人家远来东京,盼的原是合家团圆,叙叙天伦之乐。但他们怎么知道,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心愿,在东京的工商业生活中却是奢望。故事于是分两头进行。 老父亲和服部、沼田重逢,互吐心事。人老了,往事如寒风,想着就让人冷,远不如手中一盏温酒。服部的两个儿子死在战场,总羡慕别人的子女健在。但沼田却苦笑:“没有儿子的人觉得寂寞,但有儿子的又如何?还不是渐渐都不管父母了。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他和儿子的相处不睦,满腹苦水:“儿子一直认为我是多余的,我也看他是没用的家伙。” “不过,他总是个印刷公司的部长啊。”老父亲安慰沼田。 “什么部长?只是主任而已。因为太不体面了,所以我才跟人家说是部长。他根本不可能是部长。” “不,不会的。” “这个独生子我以前太*他了,所以教育失败。这方面你是成功了,教出一个真正的博士。” “博士有什么稀奇,也不会照父母想的那样。”老父亲也说得悻然。 “前几天我问儿子,他怎么都没有雄心,不了解所谓的志在千里。结果儿子居然说,东京的人太多太竞争了。你听听看,没出息吧?一点儿奋斗精神也没有。你说是吧,难道你满足吗?” “不,*不满足。” “对吧,连你都不满足了,所以我觉得灰心。” “沼田,其实我来东京以前,也以为儿子一定做得不错。”老父亲说,“结果只是郊区的小医生罢了。你说的事我懂。就像你说的,我也不满足。不过人家说期望愈高失望愈大,我们不能贪得无厌,必须要死心。” “你这么想吗?真不错。” “我儿子也不是志在千里的料。沼田,东京的人果然是太多了。” “说的也是,该知足了。现在有的年轻人,杀死父母眉毛也不皱一下,算起来我们好得太多了。”沼田自我解嘲着。 孩子的孺慕之情,原本是*自然、*醇厚的天性。这样亲密的关系是怎么疏远的?这段对话中隐隐透出部分原因。他们的子女明明都有一技之长,但父亲都难掩失望,仿佛当年成龙成凤的期望全落空了。以此推想,父母过去必然是满怀期待地敦促他们向前。也许还不敢多和孩子讲话,怕耽误了孩子奋斗,怕将来输人一等。而当孩子长大,父母就*不知道要说什么了。生活里共同的交集减少,嘘寒问暖成了应酬,找不到事情能共聚闲聊。浓郁的亲情,就慢慢干了。 竞争上进,本来只是生活的方法,结果却成了目的。对许多把全副精神放在子女身上的父母而言,子女的失败就是自己人生的失败,而且是扳不回来的失败。他们千辛万苦地把子女推向一个有出息的前途,推推推,推得愈来愈远,推得连自己都追不上,而子女果真也一去不复返。现实里,能风风光光的子女不多,两头落空的父母却比比皆是。大家都活在未来,一切计划,一切未雨绸缪,结果呢?却换来了一个没有现在、永远来不及的人生。做父母的来不及和子女相处,做子女的来不及和父母相处。 老母亲这边则是去投靠媳妇。媳妇十分贴心,点点滴滴*让老母亲难以入眠。她一面难过亲生子女不如媳妇孝顺,另一面也担忧她守寡不易,好言劝她改嫁。可是这些事她都无能为力,只能心头掉泪。 十天的东京之旅,两老见着所有孩子的面,了却心事,回乡不久母亲就撒手人寰。孩子们匆匆返乡奔丧,洒了几滴眼泪又匆匆折返,留下老父一人。 片中的大儿子只有忙,忙到没有精力去理会父母,人像是麻木了。女儿则是在生计压力下变得吝啬而不自知。女婿买给父母的红豆饼,她一边嫌贵一边自己吃,也不敢向上门的客人介绍父母,怕外人觉得穷酸。母亲才死,她就巴巴地数着遗物。至于幺儿,也是情薄。比较起来,二媳妇是大不相同。她生活*清苦,但是对公公婆婆的照顾*周到,甚至没忘记给婆婆零用钱。父亲因此将母亲身后的怀表留给了她,并且很感念地转告,婆婆觉得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是快乐。在父亲心中,子女幼年的可爱已如前世,他也看淡了,**牵挂的就剩下这个媳妇。父亲因而再次劝她改嫁,媳妇这才落泪地说出自己不敢对婆婆启齿、但内心却愈来愈觉得寂寞的慌乱。公媳之间,于是有了深心了解、相依相存的扶持感。 这个故事,不是单纯在说子女不孝,还说明了一个时代的面貌。所以当小女儿抱怨兄姐自私时,媳妇却居中缓颊:“孩子长大,会渐渐离开父母的。到了他们这种年龄,都已经有一个和爸妈不同的私人生活。他们*不是恶意的,因为任何人都是*珍惜自己的生活。”小女儿说:“是吗?但我不想变成那样。这样的亲情没什么意义。”“虽然不希望如此,不过每个人都会变成这样的吧。等我再婚,也会变成这样的。” 孝,原是一份惦念之情。然而在现代忙碌的生活重担中,人心都磨粗了、掏空了,还有多少余留的心思能给父母?这是时代的病症,也是现代人的诅咒。所以片中反复出现工厂、烟囱、高楼、铁路这些工业化的图像,暗示人就是在这环境中不知不觉被扭曲的。 亲子关系的巨变,正如二媳妇所描述的“孩子大了,各有生活重心,各有生活压力,各有人生理想,各忙各的是必然的事”。她的体认,不幸就成了**社会的常情。这部电影至今已逾半世纪,世上还没有哪个社会能逃出这种困境。不过尽管如此,“孝”仍是人类社会一个难以回避、关乎生命观与价值观的课题。 《孝经》的终卷云:“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意思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能关爱、尊重,死后也心存忧伤怀念。这是履行了为人的根本事,做到了面对死亡该做的事,也是完成了对父母的爱。”这段话讲出了孝的三个向度,值得拿出来想。 一是“感念”。孝是人性中固有的情感反应(生民之本),源于子女对自己曾经被爱、被呵护的谢意,以及想要回报的初心。纵使不论初心而论责任,子女年幼,由父母照料。等父母老病,换由子女*心,也算公平。 二是“作为”。孝是对父母的爱,也是一种行为能力(子之事亲)。在人伦网络中,工作、爱情、朋友,都可以自由选择,合则留不合则散。但亲情不能,只能接*,难以像离婚、*交、辞职这样截然地切断。爱情关系中,体谅为高。朋友关系中,责善为高。职场关系中,敬业为高。那么子对亲的关系中呢?天下的父母千百种,有好父母,也会有坏父母,怎么样是给父母*适当的爱,这显然是一种能力。 三是“依归”。孝,也出于对生命之追寻与安顿(死生之义)。人生百年中有多少重要的事?哪些事会让人觉得活着心安、死了没有遗憾?父母终有**会去世。在迈向死亡的行列中,子女*终也要成为等待去世的父母。在现代人*益浮飘的关系中,失去孝的联系,父母真的没有悔恨?做子女的,真的能安心? 这个问题电影给不了答案,现代的法律制度也给不了答案,**能给答案的,只有自己,只有去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也或许,当有**站在父母坟前、想着自己子女也已振翅高飞时,答案就会浮现。 有些电影像泡泡糖,嚼过就好了。 有些则像艺术品,值得反复欣赏。 中国**作家何英杰 以纯正率真的文字 邀请同为电影观众的读者 重赏五十部佳作 共游五十处尘凡 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营造的氛围与温庭筠笔下“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运镜有何相似? 丹麦影片《芭**的盛宴》如何与佛典的奥义相通? 法国电影《四百击》和中国**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少年人生有怎样的交织对照? 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孝”与“善”怎样的启发? 回望上个世纪的经典电影,我们还能从中读出怎样的故事?品出何种的滋味? 中国**作家何英杰,挑选出20世纪的五十部背景不同、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从台词、镜头的细微之初入手,一字一句解开戏里戏外的情结心网;通过作者丰富的底蕴与广博的视野,以历史映照时事、以西方对赏东方,在往事与今世间游走,在艺术和文学间徜徉。 正如作者所言:“作品虽异,却都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并不局限在某种个人或民族的特殊性中。看这种电影,如同翔于一种轰涛涛的永恒沧桑里。这其中的轮回秘密,相信也会帮读者导引出一个未曾想象、却值得尝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