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领袖演讲录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从社会转型来讲,现在远远不只是经济转型,从 执政方式到经济体制,包 括经济结构、社会形态,这是在全面地转型。甚至包 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观 念,都在转型。在社会转型期,舆论有什么特点?从 政府来说,正在从以往的 命令式管理变为服务式管理。公众对政府的态度,以 前更多的是听从和服从, 现在是监督和质疑。从大的方面来说,以前更多强调 集体利益,现在则强调个 人权益。这个社会转型期,遇到网络社会会有什么效 果?现在中国工业化、 城市化,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其实大家观察一下会发 现,欧美在工业化、城市化高歌猛进的年代,社会全 面转型时,事情也是很 多的。比如说美国,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后进入“镀金 时代”(这是马克·吐温 的同名小说),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美西战争,叫镀金 时代。那时,美国的城市 化和工业化发展得非常快,30年问美国的经济差不多 翻了10倍,但是到了19世 纪末,美国社会开始转型,问题重重。一方面是社会 财富大量增加,另一方面 是问题凸显,包括贫富差距拉大、食品安全、劳工权 益,也包括政府腐败。在 1900年前后,西奥多·罗斯福当总统期问,美国社会 一片乱象。讲到新闻史, 大家都会讲到美国历史上的扒粪运动。这个阶段有很 多媒体,当时美国社会通 过媒体来解释问题,推动进步。现在,中国社会进入 转型期,我们又是那样大 的一个国家,涉及方方面面的转型,当它发生的时候 ,我们有了一个个体的表 达渠道。这是没有谁经历过的。社会转型和网络成为 我们社会的必需品,这两 者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它们非常偶然地发生在了 一起。中国社会的全面转 型,应该是从1992年十四大开始,十四大明确了我们 经济改革的目标,所以大 家回忆一下,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大规模的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包括政府的一 次一次改革,基本上都是在1998年之后。那么,互联 网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 呢?1994年,我刚好参加工作,因为年轻,我们应该 是第一批用互联网的人, 那个时候发个e—mail,前面还有一串计算机语言。 我们1992年开始全面转型, 1994年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的生活,这相互之间没有 必然的联系。不是说我们 因为开始社会转型所以接受了互联网,也不是因为接 受了互联网所以社会开始 转型,是我们开始转型的时候接受了互联网,而且这 两者是高度同步,相互促 进,相互推动。那么互联网在舆论上给我们最大的变 化在哪里呢? 以前的传播是白上而下的,也就是领导干部掌握 的信息要比老百姓掌握的 多,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可能互联网上的很多东西 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领 导干部并不知道。以前的传播都是点对面的,在互联 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是点 对点的。 也许没有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可能就发现不了 那么多的问题。因为社会 转型期,既是高速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各种利 益冲突和文化冲突,各种 复杂的社会情绪都会借助互联网传播,搞得众声喧哗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譬如说,我们在20来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的生 活一定比在座的各位窘迫 得多。我在1990年毕业的时候,吃饭都很困难,但是 我们有安全感,没有焦虑 感,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前途有一个相对 稳定的期许。现在很多同 学,学习条件、生活条件都大大改善了,但会有焦虑 ,有不安全感。所以,我 想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矛盾的集中,各种负面情绪的 积累,都会通过网络传递 出来。 从2007年开始,中国差不多就成为世界上网民数 量最多的国家。2012年底 的时候,我们有5.6亿多网民,全国覆盖率差不多达 45%,广东甚至超过60%, 在广东人里面,2/3是网民。另外,现在我们在互联 网上看到的信息,80%是网 民生产的,而不是媒体生产的。八成信息观点来自网 民,不到两成是来自我们 的专业媒体。另外,从2010年开始,微博的迅速发展 ,社交网站的发展,无线 宽带和智能终端的发展,这四个因素相互促进,已经 实现人人处处时时的信息 传播。在舆论上的表现就是,信息的极大丰富。我们 作为主流媒体需要关注的 是,伴随着社会转型期加上网络传播的特点,舆论时 代有两个东西是不能回避 的。一个是大众麦克风时代,也就是我说的众声喧哗 。以前可能南方日报的嘴 边有麦克风,广东电视台的嘴边有麦克风,现在每个 人都有麦克风。在互联网 上,大家都有平等的话语权。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习惯性的质疑。现在一个政策 出来,或一个工程项目出 来,在互联网上很快会引起质疑,几乎没有例外。我 曾经开过一个玩笑,如 果有一天我们广州市长说物价涨得太快,广州市政府 决定给每个人发放l万元 生活补贴。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好事,大家应该都会欢 迎啊,每个人马上就有1 万元补贴。但是如果真这么做,在互联网上一定是质 疑声鹊起,会有人说不公 平,“我这么没钱怎么也才补贴1万”。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