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75.60
折扣购买: 共生关系/博物学书架
ISBN: 9787200173284
【德】约翰·布兰德施泰特,1959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阿尔特廷,一开始是油画修复师,后转行为插画师。在过去的25年时间里,他为几乎200本书绘制了插图,作品曾多次获奖。他曾赴中非地区、亚洲和中美洲采风写生,从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共生关系系列”画作。他与朋友约瑟夫·H.莱希霍夫合作撰写了《共生关系——大自然中令人惊讶的共存方式》并举办了同名展览。 ? 【德】约瑟夫·H.莱希霍夫,1945年出生于德国因河畔的艾根,大学学习了生物学、化学、地理和热带医学。他担任德国慕尼黑国家动物园鸟类学和脊椎动物部主任,直至2010年退休。另外,他还在慕尼黑两所大学任教多年,授课专业涉及进化生物学、动物地理学、生态学与自然保护。他科研考察的足迹遍布全球,撰写了40多本书,被翻译成了17种语言。 译者: 张晏,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教授。著有《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研究》,曾在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译著包括《电影的艺术》《松岛》《光影移动——我的电影人生》《沐浴在暴风雨中》等十余部。
不同生物以共赢为目的而共生,这一原则贯穿着整个生物界,这其中也包括人类。我们也代表着一个复杂的生命共同体,而我们自己,以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衡量,甚至不占身体活细胞的主要部分。存活于我们体内和体表的微生物比我们的体细胞还要多,而我们也需要它们,如果没有那些生活在肠道里的细菌,我们就会饿死,或者必须依靠持续输液才能维持生命。离开了那些在皮肤上、口腔中和咽喉部以及身体其他孔窍存在的微生物菌群,我们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沦为危险病菌和真菌滋长的受害者。作为日常生活前提的社会分工被我们看作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社会分工不存在,那么我们也就无法进行人际间的交往。某人在某地为我们生产每天吃的面包,制造出我们能“直接购买”的产品,而我们或许还会以挑剔的目光来检查它们是否足够干净。我们开车或者骑自行车出行,而这些交通工具全部是由他人生产,我们使用各种不同渠道的信息和互联网,而互联网现在几乎顺理成章地成为生活必需品,就像呼吸的空气和插座里的电流一样。我们整个生活都依赖于一张包罗万象的网路,我们称之为社会,而整个人类其实早已包含在其中。独自在孤岛上生活的鲁滨孙是个有趣的故事,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故事里也仍然需要一个仆人“星期五”的参与。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是一座孤岛。甚至一个庞大的社会也无法长时间与世界隔绝,否则必将走向灭亡,即使某些独裁者自认为可以强行颠覆这个规律,可以跟整个人类作对。我们更不可能和自然隔绝。无论现在和将来,自然都是我们生命的基础。我们和自然的生命网络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并且完全依赖于这种全面的共生关系。本书阐述了这种共生关系的起源,共生关系以哪些不同的强度呈现,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好处。书中的插画展示了共生关系的形态,这只是自然界海量共生关系的冰山一角。插图展示的仅仅是有代表性和重要的共生关系,还有精彩的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它们并非遵循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因为在错综复杂的生命网络里并没有这样一条线。从这些例子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共生关系中两种生物相互间的依赖度是不同的,而且还很容易发展成为一种单方面的剥削关系,也就是寄生关系。共生关系大多建立在不同利益体之间的相互谅解和妥协之上。而这种关系并非对双方同样有益。这在我们看来也是符合人性的。理想的关系即便能够形成,也是很罕见的。但不完美的关系也可以是非常有益并从长期来看是成功的,就像共生关系这样。 “自然是我们生命的基础。人与自然的生命网络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并完全依赖于这种全面的共生关系。”本书文字作者是德国动物学家,插画作者则是博物学领域的资深画家,这种强强联合的结果,是使本书既有可靠的科学基础又有深入的文化思考,并且以一种手绘插图的方式呈现出自然界中共生关系带来的张力,虽然作者做的某些类比我们不一定完全同意,但把世界普遍联系的图景以一种清晰的方式描绘出来,是这本书异常迷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