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与双循环(17位一线经济学家深度解读新发展格局)
作者简介
经济学家圈是国内权威的财经智库,深度关注国内国际经济领域的发展和趋势。以“关注思想市场”为指导方针,致力于为中文世界读者提供优质、翔实且有深度的财经资讯与思想增量。目前已成为国内经济领域领先的资讯平台,受众包括经济学家、高校教师、机构研究人员、企业领导等。 作为中文世界优秀的内容提供者,经济学家圈聚焦商业领域的模式创新,关心企业与社会共生,以共同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经济学家圈凭借对市场和政策的敏锐观察,不断掀起思想领域的学术讨论,其中,“产业政策之争”是2000年后经济思想领域一次重大的学术讨论。 目前经济学家圈的供稿作者包括数百位世界范围内的一线专家学者,他们将持续为大家带来前沿的思考和观察,用开放多元的视野,穿透商业本质,打开思想大门。
内容简介
中美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我们也没想到, 人家也没想到。还是跟循环有关,就是说我们整个开放 以后,我们开放的过程,美国人最初想到了吗?美国人 不会想到今天,我们也没想到会形成中美两个大国的这 种格局。因为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我们改革开放刚开始的 时候,我记得大概是 20 世纪 90年代前后,中信当时 请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来,我是去 了的,当时中国有一个研究改革的经济学者叫童大林, 他就提过这个问题,他说那未来中美两个国家如果成为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经济大国的话会是怎么样。当 时在我们看来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连饭菜都刚吃饱,整 个中美这个差距有多大。 但现在这个状态,第一个就是说,从格局上来讲, 中国这么多的制造业产品对整个美国铁锈地带(传统工 业衰退的地区)的冲击。这些原来美国制造业的基地的 确就是美国的票仓之一,就是它的选举很大的是靠这个 地带。而我们的东西,跟当初日本的产品进到美国是不 一样的,我们的体量规模太大了,最初是日用品,最后 差不多像电子产品等各种类型的产品都是我们制造的。 我们制造的产品复杂度不断在提高,那我们的成本优势 ,当然包括我们当时改革以后的体制的优势等,这些实 际上造成美国原来制造业地区大量的失业,带来大量的 贫富差距的问题,带来民粹的问题,但最直接的就是带 来它的政治问题,选举上的问题。 所以说,中美的这个结构的失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是美国自己要提高它的竞争力。他们不光是面临中国的 竞争,可能越南也跟它竞争,全球其他地方也会跟它竞 争,贸易的这种格局,实际上背后是两个国家成本的比 较。所以我觉得中国在接下来的制造这一块,跟美国之 间这个冲突是会减低的,因为原来直接冲击它这个传统 制造的,并不是单纯是我们。 所以我们中国为了真正去竞争,产品复杂度要更加 提高,技术和科技是核心。在中国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 得到提高的竞争力,与美国现有的优势的竞争力之间的 竞争,这是核心。就是说在整个中国跟美国之间的这种 成本结构会有变化,我觉得这个冲突会降低第一个是通 过政治手段,第二更重要的就是科技。 在科技的竞争上,中国还是要加强国际的合作。我 们现在完全靠自己来做这些科技的创新的话,实际上是 有难度的。而且我们有过历史经验教训的,像中关村这 一条线,我们买了多少全球最尖端的设备。科技创新很 重要的,第一个就是一定要在国际的交流中来提升能力 。科技的专业、科技的知识是不能中断的。第二个就是 要有创新的环境,科技创新要有创新的环境。没有这种 创新的环境,投再多的钱,给再多的这个首席那个首席 也没用的。核心就是,它有不断地试错,需要有最新的 知识,需要有不断的交流,需要有应用,美国人对我们 这一块肯定是要卡住的。 所以中美的问题,现在回到中美原来的环境是不可 能的了,我们已经在一个更高层面的短兵相接的竞争中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在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阐述中,提出了“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思路和措施,进一步指明了“十四五”时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方向和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学家圈组织国内一线经济学家,围绕“双循环”这个主题,着眼“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在金融、资本市场、房地产、汇率、医疗卫生改革、税收、技术突破等领域的重点问题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这些内容成书之际,五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希望本书能帮助各位读者更好地理解“双循环”,为推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目标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