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1.60
折扣购买: 莱阳方言调查研究
ISBN: 9787100212779
宫钦第,男,山东莱阳人。文学博士,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音韵学、方言学,论文见于《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期刊,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栾瑞波,女,山东莱阳人。文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学。
山东省莱阳市地处胶东半岛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 120o31′—120o59′12″,北纬 36o34′10″—37o9′52″。市境东南濒临黄海丁字湾,南接即墨,东接海阳,北邻栖霞,西接莱西,西北毗邻招远,扼胶东半岛咽喉,有“半岛陆路旱码头”之称,历代为兵家重地。市境南北长 65公里,东西宽 35 公里,全市总面积 1734.05 平方公里。境内为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胶东第一大河流五龙河及其支流蚬河自北向南从莱阳中部贯穿入海,境内海岸线长 27.5 公里。 莱阳市共辖 9 镇 17 乡 826 个自然村(1984 年)。9 镇是:城厢镇、沐浴店镇、古柳镇、团旺镇、穴坊镇、羊郡镇、姜疃镇、万第镇、龙旺庄镇;17 乡是:榆科顶乡、西留乡、谭格庄乡、柏林庄乡、河洛乡、冯格庄乡、吕格庄乡、中荆乡、龚家庄乡、高格庄乡、岚子乡、前淳于乡、大夼乡、照旺庄乡、赤山乡、山前店乡、石河头乡。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总户数为 28.3 万户,总人口为 87.86 万人,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朝鲜族、壮族、苗族、白族等,一般都说汉语。 莱阳古为莱夷地,商时为莱国地,西周时为莱侯国地,东周、秦时为齐国东境即墨地。西汉时先后为邹卢(治在今莱西古城里)、挺(治在今莱阳中古城)、昌阳(治在今海阳庶村南)、长广(治在今海阳发城)、观阳(治在今牟平半城)县之地,先后隶于胶东国、东莱郡、琅邪郡、北海国、东莱郡。晋咸宁三年(277),观阳、昌阳并入长广;元康八年(298),复置昌阳县(治在今莱阳境内昌山村南)。唐贞观元年(627),卢乡、观阳并入昌阳,时昌阳辖于莱州,隶于河南道。后唐同光元年(923),庄宗李存勖为避祖(李国昌)讳,改昌阳为莱阳,仍辖于莱州。金天会九年(1131),划莱阳东北部归新设置的栖霞县,时莱阳辖于莱州,隶于山东东路。明洪武九年(1376)七月,升登州(治在今蓬莱)为府。九月,莱阳自莱州划出,隶于登州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县东境行村、嵩山、林寺三乡与大嵩卫城(今海阳凤城)划出,隶于新置的海阳县;青山乡划归宁海州(后改称牟平县)管辖。 抗日战争时期,原莱阳县分为莱东、莱阳(即今莱西市)、莱西南、五龙四县。后莱东、五龙两县合并为莱阳县(合并时称莱东县,后改称莱阳县);莱阳(今莱西)、莱西南两县合并为莱西县。1958 年莱西县并入莱阳县,1962 年复又析出,仍为莱西县。1987 年撤销莱阳县,设莱阳市。(以上据《康熙莱阳县志》《民国莱阳县志》《莱阳市志》) …… 记述胶辽地区的方言语料,为深入研究莱阳及胶东方言提供一手实证材料。作为人口大省、孔孟之乡,山东地区的方言一直是领域内的重点研究对象,胶辽地区更因其突出的尖团音特点而引人注目。作者通过对山东莱阳地区的田野调查工作,总结了当地的方言概况和语音特征,详细考证了天文、地理等二十九个分类的词汇发音,以及歌谣、谚语等语料发音,并对莱阳方言的语法进行了分析,为深入研究莱阳及胶东方言提供了一手实证材料。全书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整理分析清楚到位,是一篇严谨成熟的方言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