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5.52
折扣购买: 中国企业基金会发展图景:现状与前行
ISBN: 9787516431191
王忠平,管理学博士,和众泽益创始人、主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2005年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志愿服务和公益慈善,为众多知名企业提供过咨询和培训,主编《企业志愿服务理论与创新实践》《志愿服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志愿服务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等,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李颖丹,汉语言文学学士,和众泽益共同富裕与志愿服务研究院执行院长。先后担任《巾帼风采》(二、三卷)、《曾山与邓六金画传》、《张澜画传》、《伟人毛泽东》、《周恩来与邓颖超》等图书编辑、副主编。2018年转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为众多企业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公益、志愿服务咨询服务,编制企业CSR/ESG报告近40本。
三、中国企业基金会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8—2003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着1988 年《基金会管理办法》、1989 年《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和 1998 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相继出台,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得到了全面恢复。其中,《基金会管理办法》对基金会的性质、建立条件、筹款方式、基金的使用和管理等一系列事项做出了规定。《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则确定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体制,在对社会团体进行有力约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组织的成立与发展。但尽管如此,企业基金会还是迈出了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记录,我国第一家企业基金会于 1991 年成立,发起企业为福建省鞋帽进出口集团公司与中国台湾丰泰集团合资成立的两家公司——福建荔丰鞋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福建协丰鞋业有限公司。基金会原名为“荔丰、协丰文化基金会”,后改为“福建大丰文化基金会”。 1998 年 6 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10 月发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使社会组织走上了规范化发展之路。基金会也从社会团体中独立出来,成为社会组织中的独立类型。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历年统计数据,在 2004 年之前,企业基金会的发展较为缓慢,仅有极少量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发起设立了企业基金会,每年的增加数量皆为个位数,在全国各类基金会中的占比仅为 1.2%。 (二)探索阶段(2004—2015 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营企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既有实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为企业基金会的探索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 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规定了基金会内部治理、财务会计制度和善款使用等内容,明确允许个人、企业、民间组织设立非公募基金会,为企业基金会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2004 年,北京市华夏慈善基金会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成为《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后正式注册成立的第一家企业基金会。2005 年,香江集团出资 5000 万元人民币成立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民政部批号“001”,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非公募慈善基金会。 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组织”的概念,并对健全社会组织进行了系统阐述。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并提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在整个大环境的利好下,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基金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 这一阶段,我国也开始进行捐赠免税立法与国际接轨的探索。2008 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民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符合条件的非公募基金会可以申请税前扣除资格。税收优惠驱动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设立企业基金会。 基金会中心网的统计显示,我国企业基金会从 2004 年的 12 家增加到2015 年的 622 家,在全国各类基金会中的比例也提升至 14.6%。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6—2020 年) 进入“十三五”发展阶段后,社会组织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2016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在严格依法管理的同时进行积极引导,将社会组织培育和政策扶持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社会组织高速发展。2018 年 2 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提出:“推进社会组织改革。按照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克服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国家层面对社会组织的重视与大力推动在极大程度上加速了企业基金会的发展。 同时,这一阶段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加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提升,广大企业愈发重视公益慈善投入,客观上为企业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另外,由于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等行业平台的出现和努力推动,企业基金会发展迅猛,年度新增数量达到上百家甚至数百家,仅 2018 年一年,新成立的企业基金会便达到了 267 家。大量富有公益情怀与责任意识的企业希望通过设立基金会这一方式,更加专业、更有效率地履责尽责、奉献社会。 (四)平稳发展阶段(2021 年以来) 进入“十四五”这一新的阶段后,国家重点引导社会组织从追求“数量”转为重视“质量”。2021 年,民政部印发《“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提出要实行积极引导发展与严格依法管理并重,统筹积极引导发展和严格依法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从“多不多”“快不快”向“稳不稳”“好不好”转变,从注重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向能力提升、作用发挥转型。 在这一背景下, 我国社会组织整体增速下降明显,2022年增长率为-1.18%,首次出现负增长情况。但企业基金会仍保持了正向增长,2021年新成立的企业基金会有 90 家,2022 年新成立的企业基金会有 120 家。这一方面展现了企业基金会的发展韧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企业基金会已经告别快速发展阶段,进入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平稳发展阶段。 本书分为“总报告”“文献篇”“实践篇”三个部分,从现状、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分析目前中国企业基金会的情况。“总报告”以企业基金会的各项数据为基础,通过量化的客观分析,呈现企业基金会的发展动向与趋势,总结企业基金会的发展亮点,剖析企业基金会的发展难题,并对企业基金会的未来发展给出针对性建议。“文献篇”从理论研究入手,梳理国内外企业基金会的研究理论,展示国内外不同的发展脉络,厘清发展模式与特点。“实践篇”则聚焦优秀企业基金会的发展实例,详细介绍各具特色的管理创新与实践创新,为行业伙伴提供更多可供借鉴与讨论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