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本色

中国人本色
作者: (美)何天爵|译者:晓敏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8.00
折扣购买: 中国人本色
ISBN: 9787509352403

作者简介

美国传教士、外交宫,原名切斯特·何尔康比,何天爵是其中文名。他1869年来华,在北京负责公理会所办的教会学校,1871年辞去教会职务,先后任美国驻华使馆翻译、头等参赞、署理公使等职,曾参与起草1880年关于华人移居美国的条约和1882年美国与朝鲜签订的条约,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期间曾接待陪同,在处理美国侨民在华经济纠纷和教案方面不遗余力。1885年回美国。1895年出版其颇具影响的《中国人本色》(The Real Chinaman)(又译《真正的中国佬》)一书。

内容简介

中国和西方世界仅于30余年前才开始互相交流。 中国签署第一批条约 以承认美洲和欧洲国家的存在也不过在大约50年前。 而且那些条约就只是 起到初步介绍的作用,缺乏双方同意互相进行亲密往 来、缔结友好关系的 切实条款。从前的中国至多不过沿海地区的三四个口 岸对外国居民和商人 开放,外国人在大清帝国的领土四处游历则是不被允 许的,北京禁止所有 外交代表驻入,我们的公使团也滞留在军舰上、游弋 在中国海岸。只要上 述这些情况继续存在,那么我们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就会少得可怜,而中 国人更无从进一步深入认识我们西方世界。 以上这种局面从1848年8月29日中国和外国势力 签订第一份条约即中 英南京条约开始,一直持续到了1861年天津条约的签 订才得以改变。天津 条约规定外交代表可以常驻北京,各个阶层的外国人 均可在大清帝国境内 自由游历。 然后在人类历史上,两个伟大却截然相反的族群 第一次互相凝视着对 方的眼睛,面对面地站在了一起。于是,开明、激进 、敏捷、热切、机警 的西方人遭遇了保守、华丽高贵、宁静平和的东方人 。进取与保守相互交 锋。已经跨入蒸汽、钢铁和动力时代的西方世界蠢蠢 欲动,开始对孔子儒 家思想主导的东方世界步步紧逼。各位读者,你们不 妨来想象一下以下这 个画面:一个富有进取精神的现代商人经引见来到了 一位中国圣哲面前, 两人被单独留下以互相了解、熟识,于是在此过程中 他们都开始不断获得 对于对方的印象和认识。然而与此同时你们还需要注 意另外一个至关重要 的事实,那就是这位圣哲其实极其不愿意接见这位商 人。如此一来,你们 就会对我所说的中西方最初开始交往时的情形有个清 晰的认识了。 可以说,中西方之间绝对没有支撑相互交流的共 同点,双方也无遵从 互惠互利这个基本原则的意愿。我们西方人的确很希 望能和中国人进行通 商贸易,但是中国人却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愿意和我们 进行贸易的尺度。广 州是中国仅有的一个允许与西方人进行贸易的通商口 ,他们还给中西方在 广州的通商贸易设置了重重关卡,进行了种种限制。 在这里交易的方式就 是中国人用绳索将成捆的丝绸和成箱的茶叶从有着坚 不可摧的城墙的城垛 上放下来给我们,我们再把墨西哥银元和英国鸦片绑 在那条绳子上传递给 他们。可以说这条商贸之路的基础是极端薄弱的,因 而至目前为止,西方 人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限制机制而非鼓励机制。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只是特别不愿与美洲和欧洲缔 结政治和贸易双边关 系,事实上她是拒绝拓展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地方 的交流。清政府曾颁 布法令禁止国人前往境外地区,如若谁胆敢违抗,回 国的时候一旦被地方 官吏发现,他就要被砍头。这项法令虽然多年间都未 曾被执行过,但是它 依然有效。清政府还禁止建造任何超过六英尺的帆船 、船舶和舰艇,这一 规定使得在中国除了短途之外的所有沿海航行都变得 既无利可图又凶险异 常。既然中国的港口不对其他任何国家的船只开放, 而她本国的船舶又都 连适当长度的商业航行都无法胜任,那么我们也就不 难推知中国既无意于 欢迎任何外国来宾到访,更无意回访任何人了。不受 限于这种闭关锁国政 策的唯一例外是有限数量的一些暹罗商船,它们都需 定期注册登记和提供 特许通行证。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