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波兰尼:撒旦磨坊

卡尔·波兰尼:撒旦磨坊
作者: [韩]吴承浩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卡尔·波兰尼:撒旦磨坊
ISBN: 9787523602140

作者简介

[韩]吴承浩 釜山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博士。曾在延世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担任社会教育学科特聘教授,现任釜山大学社会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韩国法教育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法律教育对青少年有关暴力态度的影响》《法律教育学入门》等。 [韩]尹炳哲 毕业于东国大学美术系,曾为《卡通地理》《一本书中的BB汉字》《黑客帝国英语词汇表》《英语跳跃》《不,这是什么英语?!》《皮尔森韩国小英语》等书籍绘制插图。他还参与了斗山东亚、教学社、天才教育、Nexus等发行的教科书的插图绘制工作。

内容简介

市场经济是自发形成的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很多物品,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和鞋、学习用的书、打发时间的智能电视、和朋友们聊天的智能手机等,这些物品我们没办法自己生产出来,况且每个人的技能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把食物、衣服和鞋、书、电脑、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等生产出来。生产食物的人,可以把生产出来的食物卖掉,用得到的钱去购入需要的东西。只要有收入,我们就随时可以在市场上自由购买需要的物品。那么,这样的市场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先听一听那些主张市场经济是自发形成的人们是如何说的。 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类的本性,所以当人们把从事主业生产出的物品用于物物交换时,市场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假设一个人做鞋子做得很好,虽然他也会做其他事情,但还是尽最大努力生产更多的鞋子,用卖鞋子的钱来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食物、衣服、家电,等等,才更有利于他实现利益最大化。 来看一下我们的日常。人们外出工作,用工资来购买生活必需品、电子产品、汽车,等——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大部分物品都是在市场中购买的。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物品不是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然后自己使用的,而是把工作得来的钱用于购买这些物品。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市场结构当中。那么,这种市场中的生活结构是自然形成的吗? 当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市场经济,是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经济制度。工业革命发生以后,引入了机器化的生产方式。当然,在工业革命以前也有用于生产的工具。比如铁锹。铁锹可用于在耕种时翻土,也可用于收获农作物,在夯实拍打土地时也会用到,还会被用来钉木桩。像这样,工具会在人们工作时发挥附属性的、多样化的功能。 但在工业革命以后的机器生产中,机器是用来生产物品的。人类的作用转变为在机器旁边进行辅助,最终的结果就是拥有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可以把生产出来的大量物品卖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比方说韩国有一家电子公司,它生产的计算机产品可以销售给全韩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为了让电子公司最大限度地卖掉已生产的产品并进行持续生产,就需要制度来发挥作用,这种人为创造出来的经济制度就是市场经济。 要想维持这样的市场经济,那些制造物品来销售的人就需要实现货币自由交易,因为只有那样才能找地建厂,才能雇用员工来生产物品。因此,市场经济中所说的市场不仅是销售所生产物品的市场。市场经济把非商品的劳动力、自然(土地)、货币商品化,让它们可以被交易,如若不然商品经济就无法成立。 那在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制度以前,市场是怎样的形态呢?让我们一起回到市场经济出现以前的年代去看一下吧。 中世纪以前的市场是怎样的 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以前是存在交换行为的,此时进行交换行为的场所就是市场,但它与现代市场相去甚远。当时,人们需要的物品大部分都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也就是自给自足型经济,因此没有出现社会分工。 交换的对象是自己没有的物品,交换通常是在不同地区之间达成。比方说有的地区产盐,这个地区的人会把盐给那些不产盐的地区的人,用来交换自己需要的铁器。交换的东西如何分配是根据当地的政治、宗教、身份等社会因素来决定的。当然,食盐生产也大致是由这些制度决定的。 地区间的物物交换,或者说交易达成的地方就是市场,市场的地理位置通常在某一地区的外围。这和现在是不同的,现在的市场通常是在我们周边,而从前的市场存在于生活之外,是用来交换本地区稀缺物品的场所。 那地区内部压根儿就没有市场吗?地区内部也是有市场的,但与现在的市场存在差异,现在的市场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大家听说过“赶集日”吗?赶集日指的是某个地区市场营业的特定日子,大家如果想知道当时赶集日是什么样的,可以想象一下现在的农村集市——这种定期赶集的形式在城市里基本看不到了,但在农村和一些偏远地区还保留着这种习俗。有“五日集”“十日集”“半月集”等,赶集日的市场就像是举办庆典一样热闹。 我们再把时针往回拨一下。高丽时代有过一种叫“八关会”的活动。“八关会”是和佛教相关的一种国家活动,活动时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来到高丽,交换需要的物品。 举办宗教活动或地区庆典时会聚集许多人,人们会趁这个机会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这就是当时的市场。平时人们自行生产生活中需要的东西,等到举办宗教或政治活动时再相互交换。 与现在不同,当时的市场并未与人们的全部生活建立关系,仅是地区风俗、宗教、政治等社会制度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 由上面的内容可以得知,交易产生在市场出现之前。各地区在交换物品的过程中,产生了为交易而设的市场,当然,市场并非是交易的必要条件。当时的交易的目的也不是通过大量生产物品来使利益最大化,而是得到本地区没有的东西。地区市场和对外市场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寻找本地区没有的物品时,需要的就是对外市场。各地区根据各自的政治、宗教、风俗来治理经济,也就是处理生产和分配问题。当时的社会,没有交易劳动力或自然(土地)的市场。 1.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频繁发生?我们不断地追求物质,为什么社会没有变得更幸福?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失灵了吗? 2.跟随最有辨识力的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支配人类意识的市场经济“神话”,建立变革时代的新的经济想象力。 3.幽默漫画、风趣案例、随机书签,没有门槛的“经典经济学轻松读”!运用伟大经济学家的智慧,创造更好的生活。 4.18位影响当今世界经济的“经济学大佬”的核心理论,零基础学习职场人、学生不能不知道的经济学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