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新生/百部红色经典
作者简介
高长虹,本名高仰愈,诗人、作家,山西盂县人。1924年至1929年间,先后在太原、北京、上海等地发起并组织了“狂飙运动”,创办《狂飙》月刊;作为鲁迅倡导组织的“莽原社”的重要成员,鼎力协助鲁迅编撰《莽原》月刊。1930年至1937年间,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德、法、瑞士等国学习经济学。1938年回国,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1年11月,徒步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赴哈尔滨,加入东北文协。着有《政治的新生》《心的探险》《光与热》等。
内容简介
\"用可胜之机,别忘匹夫有责 从言论界看来,中国人民对于对日作战,已有必胜之念,这是非常可喜的事!因有必胜之念,才能用可胜之机。客观地,也可以说,惟其有可胜之机,所以才有必胜之念。 从忍耐到抗战,在中国人民,就已是一大胜利。抗战而能战术制胜,又是一大胜利。因为必须抗战,才能用可胜之机。而活用战术,就是已在用可胜之机了。再进是以战略制胜,以民众教育制胜,以政治外交制胜,以经济制胜。如能充分尽量地用了可胜之机,那末,“必胜”就可以由一念而转变成事实。 中国人民现在是不是已经在充分尽量地用可胜之机呢?从言论界看来,可以说还没有。不但没有,有很多的人还不知道怎样去用可胜之机,更有很多的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可胜之机。 比如说:在未抗战以前,有人这样说,人民中的多数分子知道应该抗战,有了必胜之念,就好了,这是对的。现在如仍这样说,就不对了。有必胜之念的人而也贡献出自己一份的力量来于可制胜的事,还好,如把自己的信念只建筑在战场里,把“必胜”只依赖捐躯效命的前方战士,就不但不对,也是很危险的事。 又如,虽有可胜之机,而必胜仍然是有时间的条件的。有必胜之念,而以为现在就可有必胜的事,甚至以为好像已经得胜,敌人求和,这就是很有害的思想了。 又如,国际的外交阵容,现在正在转变中,转变成对中国有利的外交情势,很有可能。只看中国自己怎样去运用。如能充分尽量地去运用,成立中苏,中法国防互助协定,完成国际的民主阵线,也不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在于怎样去运用。不能够把这些问题委之于外交上负责的人们去考虑就算了事。看着苹果,不取来吃,就等于没有苹果。 内部的更紧密的团结,也有一样的情形。 时间最可宝贵。而惟努力可以节缩时间。 怎样就可以充分尽量地去用可胜之机呢?说来当然话长。而最重要的,就是必须促成这几个基本的主观条件: 一、民主政治,人才政府; 二、确立国防外交政策; 三、确立国防经济政策; 四、民众的教育,组织和武装,和武装民众之战略上的布置,——“难民”当然也包括在民众之内。 需要民主政治和人才政府 远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欧洲的大革命家已经讲到中国革命如何影响欧洲革命的事。可是,直到现在,中国人自己中,当估计到对日作战之最后胜利时,把世界大战的及时爆发也估计在里边的,还大有人在。 对日作战,是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其所给与世界之影响几何?——对日作战,是革命,是革命的战争,其所以异于一般的战争者,因革命的战争是为保卫和平的。 世界的革命民众,保卫和平的人民,都同情中国,称赞中国,为中国作广大宣传。但我们如把这个当做是中国所给与世界的影响时,就不免过于自诩。我们宁可以说,中国的革命战争所给与世界的影响,还一点也没有。 对于世界外交的阵容吗?影响更是还谈不到的事情。 我们既不能够运用世界的外交形势,各国民众对中国的同情,就不免减少其影响本国对华外交政策的力量,有时候,反而引起其政府的嫉视。这种情形,不但在英国有,在法国更是这样。 因为我们不能够运用外交形势,所以就被外交形势关锁起来了。我们的外交活动,被关锁在一个狭笼里,便只有借款,买军火,和独唱。 因此,中苏,中法互助协定,经两三年之久,保留在国内的报纸,杂志中,作了前进分子之思想上的慰藉。 和平民主阵线呢?始终是若有若无。我们本来可以促成它,我们可以做它的主盟国或主盟国之一。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 我们本来可以同苏联,同法国做成了知己朋友,患难之交,可是有时候又不愿意轻于失掉了德国,意大利那样的朋友,那样的交情,这样一来,我们就看见,苏联更谨慎,法国更踟躇,连美国也更遥远,英国也更机巧了。 可是一切的一切,我们可以说:事情多,人手少,时候太急迫,忙不过来,没工夫…… 那末,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来乐观“国民参政会”之成,不来督促最近所传“政府改组”之成为事实呢? 中国在向着民主进军。 人才才是好宝贝,比金子,银子更值钱。 一鸣已惊人的鸟,现在在准备着一飞而冲天。 从国民参政会做起 国民参政会,是到民主政治的跳板。 它是这个时代的最可爱的产儿之一。但它在时间上所占地位将不会很长。它必须跃进,它将转变而为一个更进步的组织体。 现在没有再来讨论国民参政会组织的成份的必要了。讨论它将,它必须,它应该转变为怎样一个组织体,才是较聪明的,有用的事。 这样的一个组织体,需要这样的一些成分,应该具有这样的几种原则性。 省区的原则性是应该注意到的。可是特别要注意到的是被占领的省区。当前的事实在这样要求我们。 汉,满,蒙,回,藏,……是应注意到的种族的原则性。合汉,满,蒙,回,藏,……而为中国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行动的单位。 职业的原则性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不能够向着工人农民,士兵,小商人,艺术家,科学家,新闻记者关门。特别是劳苦大众,我们不但没有理由把他们摈之于民主之外,而且是没有他们,我们便没有法子实现健全的民主政治。 注重妇女,但不能忽略了劳动的妇女。 国防时代需要国防的民主政治,也在完成它。需要得越迫切,完成得越迅速。只有它才是集中人才的最经济,最周全的方法,也只有它才能够适当地,力学地运用人才。 政治之重要,不但在于建国,于抗战更是重要。抗战只是政治的手段之一。战略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用政治才可以解决。在战场上的形势相形见绌的时候,更需要用政治以取胜。政治可使退守变为进攻,转败为胜,给士卒以勇气,给将帅以自信心。政治可以减少牺牲,节缩时间,给最后胜利以保证。 政治,在抗战为眼目,是建国的指南。 只有民主才能够发挥政治的妙用,十九世纪是这样,二十世纪也是这样,而在中国现在,更是这样。只有实现民主政治,才能够真正地动员全民,才能够做到军事的动员,经济的动员,文化的动员,和中国所特别欠缺的,特别重要的政治的动员。 只有民主政治,才能够从根本上消灭了士兵和民众间的差别,使士兵成为武装的民众,民众成为后备的士兵,士兵在战场里执行民众的意志,民众在后方给士兵以物质上的给养,士兵保护民众,民众鼓励士兵,直到士兵和民众集体地发挥出抗敌救亡的战略上的作用。 士兵间的不贰的结合,民众间的不贰的结合,士兵和民众间的不贰的结合,才是最重要的防御工程,而为近代武器所不能撼动的万里长城。 所以要达到抗战建国的目的,必须先实现国防民主政治。 至于人才呢?当然,不是说资格要老,地位要高,实力要大,洋必须留过,笔必须挥来。人才当然需要经验,但成绩也不必是人才之惟一的表征。也不是说必须有专门研究的才算人才,当然专门研究是很重要的。人才也可以从实际生活里边征别出来。从某种生活范围里去征别某种实际人才,最切要。这样人才当可以捉住那种工作的内容,而发挥其有效性。当然他们可以有很多的缺点,但他们是远离形式主义的。工作上已有成绩的民运者们有许多事还必须向他们学习。专门的调查,也不如他们的活的经验,更具有科学上的真实性。他们需要别人帮助,但也可以帮助别人。何况是集体的行动,可以互见所长,互补所短。我们必须把政治上的潜在力量转变为实际力量。 这样就是说,国民参政会之进一步的组织形态,将是一种国防代表会议,一种初步的民主政治的组织体,而为中国人民所预约,抗战建国所要求,迫切需要所将促成之的。 参政:做什么? 罗隆基先生在报上发表关于参政会的意见的谈话,很有意义。国民参政会的工作尚未开始,但对其本身工作而有这样认识的参政员,也不妨说这已是一种收获。 参政会还不是一个代表民意的机关,但它必须能代表部分的民意。它应当负起责任来给一般的舆论以具体化的机会。它不能以为发表一些建设的批评就算满足,而必须对于实际的政治给以推动,使它运动起来。它必须为民主政治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如做得更好的话,它也未尝不可以变成一个代表民意的非常机关。 改革政治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是最切要的工作,也是参政会最迫切的任务。 正在需要政治,特别是高度效率的时候,有许多地方却都有“一窝蜂”的现象。好多人往一处飞,都做一样事,甚至把自己本来要做的事都丢开,放弃了自己特有的责任。这些人们很有理由为自己辩护,说,没有地方去,没有事可做。其实有很多地方堆满了闲人,有很多应做的事没有人去开创。有的是事缺乏人,有的是人缺乏事。 参政会要负起开创的责任来,为事找到人,为人找到事,于改革政治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的工作中,兼收人力的动员,人才之力学的运用之效。 军事委员会,比较地是最克尽厥职的了。从一般的作战计划到军队里边的政治工作,它都做了。但其他的主要机构,就不像它那样工作紧张,甚至鸦雀无声的也有。 有一部分行政机关,虽在非常时代好像也是很清闲的。甚至究竟做些什么事,人民都不容易知道。而有很多事一向被疏忽,现在却非常重要的,都还没有去做。经济部的设立,非常切要。但一样重要的如科学,艺术,也需要添设专部负责推进。科学除技术之直接有关经济建设者外,原则的科学也非常重要。加紧团结精神,甚至统一思想,离开原则的科学,便无法去做。艺术之煽动的力量,远过于一般宣传。歌唱电影,深入民间,更须加意经营,以广传布。 各部行政之缺乏确定的政策,责任之欠分明,都是急应改进的事。如外交部的工作是比较明朗的了,然而也嫌于缺乏坚强确定的政策,运用日夕变化之外交形势,树立世界的政治影响,敌友分明,以收“上兵伐谋”之效。所以有时候,外交上的发言,反大类宣传。经济部也缺乏具体计划和重要建树。当然这与财政有关。而财政本身更需要有特别办法,以应付这种非常局面。 机构改进,责任分明,政策确立,再从而提高效率,这样就政治清明,人尽为用,外结与国,内无弃财,胜败之数,不待于战场而可知了。如把这些工作,都责望于国民参政会去推进,那未免太过。“罗马”不是一天建造成的。但无论如何,它须做一部份,它也能够做一部份。 寸土必争,抗战必胜的一个基本条件 保卫武汉之声,弥漫舆论界。武汉民众,更起来号召保卫运动,集议具体方法,积极进行。二十余万工人更是自告奋勇,愿能武装自己,保卫三镇。国民参政会召开第一次会□ 对此迫切之中心问题,当更能有所讨论,集思广益,而成具体的建议。 保卫武汉,不但在今日,其实,老早就应成为一最重要的问题,而加以讨论,以求确实,妥善之解决。因武汉之于中国,不但是经济中心,交通中心,而且也是最适宜的国防中心和国防治的中心。即至今日保卫武汉,仍不能视作一个纯然军事问题,而必须在政治上,在文化思想上,去解决它,才是根本的和有效的办法。 保卫武汉!这是一切未武装和武装的民众所应共同负起来的责任。保卫武汉,不到半年之后,即使是暂时的战略上的撤退,亦不肯为,这又是直接负责保卫武汉的军事领袖们所应有的信念。 如果一切都能做到,然而保卫武汉,仍不只是一个武汉问题。即以今日而论,有效地保卫武汉,必须保卫江西,保卫安徽,河南,乃至保卫广东,福建,保卫陕西。而目前焦急,火热的马当,彭泽,潜山,太湖之争夺,尤不只是军事上的得失问题,而与政治,战略有血脉,呼吸似的紧密关系。 “寸土必争”,国防科学上的这个基本原则,就应是全国人民之抗日战略上的一个基本的信念。 有一种最有害的思想,必须自加检点。这就是,某地,某地在战略上的地位不很重要,所以…… 在革命的战争中,在全民战争中有以攻为守的战略,没有以退为进的战略。在防御战中,寸土的放弃,客观地是对于敌人的一种帮助。每一个主要城市的撤退,每一个省区的弃守,对于责任感丰富的人,能没有断臂,截足的剧痛? 每一个重要地方的失守,在当时,不但是军事力量上,也是政治力量上的弱的表现。 在七七再来,在焦头烂额的一年抗战途中,在大半鱼米之乡通入魔鬼的岔道,在主要的藏煤区域装进偷儿的荷包,在铁钢产源地带触险告急,在这片广漠战地多数男女兄弟一时变成了仆役,丫头,少数失业流浪,成了慈善行为的对象,这样时候,能不痛定思痛,顾后瞻前,集中力量,发挥所长,定保卫武汉之大计,争锋逆转,以为收复失地之张本,而展开驱逐敌人的战幕? 如何而可以保卫武汉?这除军事决策,除政治猛进,除经济定计外,最重要的就是民众之组织与武装,与军队结合而参加实地的战争。不只是武汉须这样做。江西,安徽,河南,也都须这样做,乃至广东,福建也必须确实准备这样做。就是现在失业流离的民众,也必须组织分配,使他们直接间接地贡献其力量于保卫武汉,于保卫重工业和军需工业所依恃之江西,湖北,湖南,广东,以转变最后限度之防守线为建国战争前驱进取之根据地。 每一个人力都须重视,每一分时间,都有生死存亡的关系,必须善用,必须珍惜。将来有办法,不如今天强挣扎。有进无退,“拙速胜巧迟”。 而一切中之最重要的,就是“寸土必争”。这是保卫武汉,也是最后胜利的一个必需条件。 \" \"★救亡图存的战鼓,民族精神的号角。 ★“狂飙作家”高长虹经典作品集。 ★从政治、经济、外交、民众动员、国防等方面深刻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方针、方向及举措,发出“寸土必争,抗战必胜”振聋发聩的革命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