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机修英才:魏建雄

草原上的机修英才:魏建雄
作者: 王雷//孙峻岚|总主编:徐强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草原上的机修英才:魏建雄
ISBN: 978757314130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魏建雄出生于1970年。 他的父亲是一名工人,在离 家五十千米的一家硫黄厂工 作,因路途较远,交通不便 ,一般情况下,父亲每年只 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一趟 。他的母亲是个农民,常需 要到农业合作社的农田里干 活儿挣工分养家糊口。由于 父亲长年不在家,几乎所有 的家务都落在了母亲身上。 魏建雄还有一个哥哥、 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哥哥 大他四岁,姐姐大他一岁, 妹妹小他十二岁。兄弟姐妹 四人陆续上学,母亲的担子 也越来越重。在魏建雄的记 忆中,父亲不常在家,几乎 是母亲一个人用她顽强的毅 力供养四个孩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魏建雄从五六岁起,就开始 了他的“当家”之路。 田野里的拾柴娃 “黑厨房,土灶台,一日 三餐不离柴”,这是包括二 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内很长 一段时期,农村厨房的真实 写照,燃料——柴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民谚又道:“开 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为首,也说明柴在日 常生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那个年代,广大农村普遍 使用柴火灶,不仅是人的一 日三餐,甚至煮食喂猪都离 不开柴火。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也就是魏建雄的童年时期, 生产队会按照工分和人头为 每家分配秸秆,但很多家庭 不够烧。俗语说“巧妇难为 无米之炊”,在准格尔旗还 有一难——“无柴之炊”。所 以,为了生火做饭、烧水取 暖,家家户户都要利用闲暇 时间去拾柴。可以拾的柴主 要有两种,一种是草——秸 秆这类比较硬的草;另一种 是枯树枝,这种柴木质硬, 燃烧起来火更旺,更耐烧。 但这种柴火极少,往往很难 拾到。 成年人需要劳作,只能 在冬春两季农闲时去山里拾 柴。而一些半大小子空闲时 间比较多,放学后做完功课 ,就会到村边的田间地头、 河岸树林,力所能及地拾一 些柴火,虽少,但常常能解 无柴之难。 魏建雄的哥哥和姐姐长 大一些懂事以后,就主动帮 母亲分担家务,哥哥拾柴, 姐姐做饭。这一切,魏建雄 耳濡目染,他在做家务、拾 柴中渐渐长大了。在他五六 岁的时候,同龄的孩子或由 长辈领着却还十分怯生,或 跑出去疯玩不知忧虑,他则 央求哥哥带着他去拾柴。 “哥哥,我也要跟着你去 拾柴,带着我吧。”只有五 六岁的魏建雄还有些奶声奶 气,但能够听出他的坚决。 “你?你这么小,能拾多 少!别捣乱了,在家玩儿吧 。”哥哥边用手比画着魏建 雄的身高,边不屑地说。 “每天多捡几根,就能积 少成多,你就带着我吧!” 魏建雄坚持着。 哥哥拗不过他,只好拿 了根绳子,带着魏建雄走向 村边的树林。从那时起,哥 哥的身后就时常跟着一个步 履还有些蹒跚的小孩子。 东边拾几根秸秆,西边 捡几根干树枝,遇到比较大 的枯木段,魏建雄就高兴得 大声喊:“哥哥,快来帮我 !”稚嫩而欢快的声音,在 空旷的山野间回荡,似小鸟 找到食物时快乐的啾鸣。 …… 拾柴是枯燥的,也是辛 苦的,魏建雄却以此为乐, 他喜欢那种四处寻找之后获 得的惊喜。魏建雄更像是在 玩耍,哪怕只是拾到一根秸 秆他也高兴。魏建雄爱幻想 ,总是对前方充满希望。或 许,这个时候,魏建雄不管 拾到多少柴,都只是锦上添 花,因为哥哥是主力,为他 兜着底儿。 两三年之后,哥哥到五 六千米之外的准格尔旗第二 中学读初中,需要住校。魏 建雄也已经在淖尔塔村民办 小学就读。学校只开一上午 的课,下午写完作业,魏建 雄就去拾柴,没有哥哥带着 ,他丝毫不发怵,只是感到 身上的责任重了许多。 深秋的一个午后,秋老 虎的余威犹在,阳光照射在 身上,仍然感觉火辣辣的。 魏建雄和小伙伴们又相约去 拾柴,他们几乎转遍了村子 附近的山间、田野,再去走 一遍也只是碰碰运气,如果 运气好的话,兴许能够捡到 前一天晚上刚刚掉落的枯树 枝,如果运气不好,就只能 背一筐枯草回家。 找了两个多小时,魏建 雄的柴筐里也只有半筐筷子 粗细的枯草。魏建雄比柴筐 高不了多少,瘦小的身体有 点儿吃不消,就一屁股坐在 树下的石头上,顺势向后一 倒,半倚在柴筐上,其他小 伙伴继续在附近寻找更耐烧 的树枝。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