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名家名译)(精)

道德情操论(名家名译)(精)
作者: (英)亚当·斯密|译者:尹丽丽
出版社: 中国文联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0.92
折扣购买: 道德情操论(名家名译)(精)
ISBN: 9787519020491

作者简介

尹丽丽,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现就职于Jones Lang La Salle公司。对欧美文学研究有较浓厚的兴趣。出版译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小王子》《昆虫记》《坎特伯雷故事集》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论同情 人的天性中,总有一些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却是根深蒂 固的东西。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无论人们认为某人如何自 私刻薄,他却可能对别人的某些遭遇十分关心,对那些与 他完全无关的事情非常热心,即使他自己从中捞不到什么 好处,却也由衷地为别人的幸福感到高兴。这看上去实在 不可思议,但是,当我们亲眼目睹或者仅仅是设身处地地 想象了他人的不幸,我们的内心便常常会泛起怜悯之情。 这种感情,正如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绝不专 属于正人君子——虽然他们可能对此最为敏锐——因为即 使是一个罪大恶极的无赖,无视一切社会规范,却也不会 完全丧失同情心。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 我们并非他人,因此要想对他人所处的境遇有所体会 ,只能通过想象这个途径。而当我们关闭想象的大门时, 即使是我们的亲兄弟正在忍受酷刑折磨,我们也会因为感 受不到他的痛苦而无动于衷。因为人们的感官不可能超越 自身直接经验的限制去感受他人的痛苦与愉悦,只有通过 想象,我们才能对他人的感受略有所知。但是想象也并非 是万能的,它除了告诉我们如果身临其境会怎么样,其实 也没有别的作用。因为想象只是一个模拟的过程,我们由 此得出的印象并不是他人真实的感受。在想象过程中,我 们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境遇,自己仿佛进入他人体内,与 他合二为一,经受着同样的痛苦。于是,当我们全然接收 了他的痛苦并且在意识里,把它变为自己的痛苦时,我们 开始为之所动,一想到他的感受(事实上,此时已经成为了 我们自己感受)就不由得浑身颤抖。因为,任何的痛苦或者 忧伤都有可能激起悲伤的情绪,当我们在头脑中为自己模 拟出这样一种受苦的情境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进而 影响到我们的行为。 人类的同情心正是产生于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别人的 痛苦,并由此产生与他们相似的感情。当我们看到别人的 手脚将要被鞭打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缩缩自己的手脚, 仿佛这一下会打在我们自己身上。当一个舞蹈者在松弛的 绳索上表演着翻腾、摇摆动作,努力保持身体平衡,紧盯 着他的观众也会不自觉地做出类似的轻微举动,因为下意 识里他们觉得自己仿佛也正在绳上做着上述动作。那些身 体较弱的人还常常抱怨,当他们在街上看到乞丐暴露在外 的脓疮溃疡时,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也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由于他们联想到自己也有可 能经受这种痛苦,而对这种痛苦的恐惧就会在身体的相应 部位造成强烈的反应。这种意念的力量足以让他们本就虚 弱的身体感到搔痒和不适。同样,再刚强的人看到别人疼 痛的眼睛时,自己的眼睛也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不舒服 ,因为眼睛是人身上最脆弱的器官,无论强者的还是弱者 的,都一样脆弱。 其实,让我们产生同情的不仅仅是别人的痛苦和悲哀 。对于一个敏感的旁观者来说,他所关注对象的任何一种 激情都能让他产生相应的反应。因为一旦联想到自己正身 临其境,他的心中就会涌起一种类似的情绪。当我们看到 悲剧或浪漫故事中自己喜爱的人物成功地脱离险境,总是